蔡 穎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羅鳳第二小學
作業是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有效的英語作業設計能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朱浦.2008)。然而,目前小學英語作業的布置存在諸多問題,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完成作業的動機缺乏,學生的心智發展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受到阻礙。
1.外部問題。(1)學生完成作業的動機不強。學生對作業的倦怠體現在三個層面:“我不想做”——這個層面的孩子的特點是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有主見,面對此類作業反應出冷淡的態度;“我不會做”——這個層面的孩子學習英語有一些吃力,知識掌握得不扎實,面對作業不知;“我應付做”——這個層面的孩子迫于家長的監督和老師的檢查,會按時完成作業,但是作業的質量參差不齊。(2)家庭環境及條件無法促使孩子更好地完成作業這一方面在不同地區的變現形式不同,但是問題的類型相同。城區的孩子家庭硬件充足,但誘惑太大,如網游、抖音等誘惑,常規的作業顯得蒼白無趣。而農村的孩子家庭條件則不足。
2.內部問題。(1)作業缺乏創意,形式單一。如“聽錄音、抄單詞、背課文”的機械練習是老三樣,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天性。(2)作業無法體現學生主體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對不同年級沒有不同的要求;第二,對同一個年級不同類型的學生沒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第三,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3)評價及反饋不及時,不全面。授課班級多,人數多,大大影響了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與反饋。(4)作業布置缺乏系統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堂的四十分鐘遠遠不夠,應著眼利用課外的大量的時間進行培養。
1.趣味性作業設置,提高積極性。新課程倡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特征,以生動的作業形式取代枯燥的作業形式。如PEP7,U2,Blet’slearn的作業可以這樣設計:玩東南西北的游戲,讓學生用east,west,north,south來制作,里面寫上短語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以及單詞,學生在玩中完成作業。還可以讓四年級孩子學完數字書寫之后,在東南西北各個面上寫數字讓學生玩一玩。
2.針對性作業設置,體現課型目標。不同的課型要始終堅持不同的作業。字母課的作業可以這樣設計:(1)找一找、畫一畫生活中的字母。(2)編一編字母的故事,如Ii的書寫與發音都是難點,讓學生編一編Ii的故事,與同學分析。這個作業不但幫助大家更好地記憶字母,而且為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平臺。
3.整體性作業設置,培養學習策略。根據學習策略的培養,作業的整體性設置包括預習,鞏固新知,復習。預習,是學生對新知的一個感知,是對新知的一個提前思考,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因此,布置預習的作業,同時提供預習的方法,在新知授課中,學生就更容易接受,更快速投入。鞏固新知,就是當堂課上完之后,布置相應的作業,是新知進一步保存在記憶中。英語學科的一大特點是連續性強,連貫性強,新知很大程度要依賴舊知。因此,復習是學習之母。《標準》提出二級的學生應達到如下目標:對所學的內容能主動復習和歸納。小學生的特點是對新知識接受快,遺忘也快,如果等到期末的時候再布置復習作業,學生面對大容量的內容就會束手無策,甚至厭煩。如果學生從來沒有做過復習的作業,沒有復習的方法,僅僅靠課堂前五分鐘的warming up來滾動舊知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越到高年級,兩極分化越大的原因之一。
4.分層性設計作業,體現主體特點。(1)不同年齡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要求,如中段應注重聽說,興趣的培養;高段應注重讀寫,學習的延續。(2)任何一個群體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套餐”式作業。如A套餐為基礎的鞏固性作業;B套餐為稍有難度,要求偏高的作業;C套餐側重運用,創作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作業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延伸,基于新課程的作業設計,應一切為了學生而進行,以“提質,提效,減負”為宗旨,切實從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出發。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個人素質,研究更適合學生發展的途徑,將作業精細化,將評價全面化。常聽說“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教師是主導,主導人物開始精心設計,美化作業,還怕學生沒有動心,不想跟作業來個約會?希望學生都能夠邂逅作業,與作業有個約會,那將會使我們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教學效果節節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