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杰
河南省周口幼兒師范學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拉開了幼兒園糾正“小學化”的序幕。自此,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據筆者觀察,時至今日,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還相當普遍的存在著。何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筆者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何以屢禁不止?個中原因十分復雜。擇要歸納如下。
1.對幼兒教育“小學化”概念認識的偏差,推動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何以屢禁不止,首先是人們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念的認識存在差異。有“理性”的觀點認為,幼兒教育去“小學化”是矯枉過正,并不可能必然地給幼兒帶來快樂的童年,更不可能真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不難理解,持這種觀點的教育者,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有合理的存在理由,是不可能堅定地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關于幼兒教育小學化,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在幼兒教育中,用對待小學生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來對待幼兒,按照小學教育教學的要求規范幼兒教育的做法。[1]
2.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助長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家長望子成龍,本也無可厚非。但是“過猶不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就是對孩子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于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顧孩子的實際需要,不顧孩子的智能特長,不顧孩子的身體心理承受能力,巴不得孩子把所有的知識都掌握,不惜拔苗助長。對待孩子的這些錯誤的心理和行為,為幼兒教育小學化提供了“土壤”,助長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
3.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扭曲了競爭意識,加劇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打出各種所謂“特色”課程吸引家長,甚至有的幼兒園宣傳口號是讓孩子“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有的幼兒園宣傳口號是“給我十萬學費,還你一個神童。”更多的幼兒園為了招收優秀幼兒,為了在行業競爭中生存,違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要求,違背《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的要求,爭相增加教學難度,加劇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
4.教師陳舊的教育觀念,鞏固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合格的幼兒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如要求幼兒教師要樹立“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等基本理念,要求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教育觀念陳舊,不是以“幼兒為本”,而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本;不是把“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是把幼兒“多學知識,少活動,別受傷”放在工作的首位;不是“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而是任性蠻干,比如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上課,要求“輕聲漫語”“小手背后”等。
幼兒教育小學化表現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評價、教育規范等方面。[2]幼兒教育小學化違背幼兒成長規律,扼殺幼兒快樂童年,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破壞幼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降低幼兒自信心,影響幼兒健康人格形成,阻礙幼兒全面發展。有學者呼吁:“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遠比人們想象的嚴重”。因此,破解幼兒教育小學化難題,迫在眉睫,需要多管齊下。
1.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先導性作用。筆者對一些幼兒園的調查發現,有的幼兒園在預防幼兒教育小學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成功的經驗就是用生動鮮活的實例,讓家長認識到“贏在起跑線”的“搶跑”心理,不僅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使家長認可并接受《指南》《規程》《指導綱要》中的正確要求。實踐證明,家長想通了,幼兒園預防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工作就好做了。
2.致力提高幼兒教師專業水平。教育學理論指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其主導作用,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筆者對許多幼兒教師的教學進行觀察發現,即使在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背景下,即使幼兒園鼓勵教師在教育中“小學化”,但是,仍然有幼兒教師跳出“小學化”的窠臼,按照《指南》要求,使幼兒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可見,阻斷幼兒教育小學化,教師是關鍵的一環。專業水平高超的幼兒教師,在預防幼兒教育小學化方面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可以大有可為的。
3.創造幼兒發展的三種環境。環境在人的發展中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瑞吉歐教育認為環境是兒童發展的“第三位老師”。[3]幼兒發展的適宜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與感情環境,認知、語言與讀寫環境。這些環境是對幼兒實施有效教育的載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