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俊
貴州省赫章縣第四中學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注重智慧學習的模型,為學生創建智慧學習良好環境,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智慧型學習。教材是一切教學模式的起點和最后歸宿,為了讓學生利用智慧學習的模型,我們要從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出發,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教學理念、手段、模式與技術,都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培養和啟發學生的數學意識出發,引導他們高效開展數學學習活動。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幾何圖形的初步認識》這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多樣化的課堂主題,即“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多邊形內角和的實際運用,讓課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舉例子時,教師要保證例題盡可能地切近學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發揮例題的作用,帶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也可以作為班級活動的“小老師”,把n邊形的各個頂點連接成對角線,組織其他同學將n邊形分成(n-2)個三角形。這種實際的教學活動,學生之間能討論交流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即(n-2)×180°,真正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這一道理。
“智慧學習”的課堂,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教師要不斷給學生提出新挑戰,并選擇出數學教材中最關鍵的知識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對學習嚴重缺乏全面考慮,這容易阻礙他們的思維空間,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還有的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抵觸情緒,沒有經歷過自己獨自內化的過程。為了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強化智慧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盡可能和數學產生共鳴,才能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難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區別,遇到問題時也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我們可以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活動,并給出實際的一元二次方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欲望,比如x2-2x-3=0和3x-6=0,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學生用配方法,有的學生用公式法,只要是學生熟練的我們都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并努力指導學生明白各個數學公式之間的聯系,利用“智慧思維”來擴展數學課堂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合作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彼此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心得,非常有利于實現智慧共享,降低他們的自主學習難度,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體,我們不能一味的將自己的教學方法強加到學生身上,而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去理解數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不同的學生,從小接受到的學習環境不同,所感受到的數學知識點也不一樣。如果學生在做題時沒有真正去探索問題的本質,就難以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教師畢竟比學生有更多的數學經驗,要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發現、總結、歸納”的學習過程,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智慧課堂中,數學例題往往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多給學生創建有效的環境,為其提供優越的學習工具。比如,三角板、數學模具等這些教學工具與設備都是學生學習或理解數學知識中的一些必備品,也是輔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中的核心用具。如果可以利用好這些簡易的教具,能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學、動腦思考,積極參與智慧學習的過程。又如,為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等核心能力發展,在引入智慧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同樣可以結合他們現有的數學能力發展情況,針對性選擇微課、導學課等教學模式,針對性為他們設計一些用于自主預習、分析和解決的智慧學習例題,如可以結合數形結合思想、極限思想等數學思想,樹立“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解題思想,科學地為學生設計一些層次化且具有挑戰性的智慧學習例題,保證可以更好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
初中生大都伴有好動、活潑的性格,他們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抱有很強的好奇心,為了更好地滿足智慧課堂構建的相關要求和規定,推進智慧學習進程,就必須要立足于智慧課堂構建視角,從創新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出發,對智慧學習的模式進行創新,保證可以借助別樣的教學模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更有利于促進他們自主思維能力發展。因此,在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期間,可以創新應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演示技術等多樣化的教學技術與手段來豐富初中數學教學的形式,并借助這些直觀、形象的知識展示形式來凸顯數學教學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初中生主動思維能力發展。
數學是一門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學科,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智慧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特別是初中階段的數學課堂,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強化智慧教學的模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從本質上引入智慧學習的例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當學生意識到自身是學習的主體,便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師生共同推動數學課堂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