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第一小學
所謂的“以文促理”就是指教師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時,主要運用創意性的方式將感性與理性這兩種形式進行有效地結合,以此來完成前者促進后者的教學目的。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面去施展效能:根據教師行為舉止的情感來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進行探討研究、動手實踐,以此來展示數學這一學科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情感體驗。
小學生對教師的語言神態甚至是目光都會產生情緒、情感方面的調動以及影響,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存在以感情思維為主的向師性。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否得體、語言態度是否和藹溫和、是否能夠公平對待每一位同學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效果提升的具體程度,決定了達到數學課堂總目標的程度,也決定了課堂氛圍是否和諧、愉快。[1]例如:教師在進行“長度單位”這一課時的課堂教學時,由于學生們剛剛完成厘米和米等長度單位的學習,教師看著黑板突然想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黑板的長度是400()。”并且要求學生對后面的長度單位進行補齊。為了公平地給予到所有學生的關注和鼓勵支持,教師看向了教室內的全體同學。這個時候,有一位學生的回答讓教師吃驚不已。“400米”,學生這樣脫口而出。教師開始半開玩笑地夸自己:“哎呦,教師居然每一節課都會在一塊與操場跑道長度相似的黑板上來寫字,真是了不起,教師真是太厲害了。”教師一邊說一邊拿起尺子去測量那塊黑板,量了一會教師就突然面帶微笑地看著同學,原來是因為等教師量到四米時,黑板就到頭了,沒有多余的尺寸了。剛剛回答問題的那一位學生也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思考的過程中忽略了單位之間的轉換,這才不假思索地說了句400米,然而最后的結果應該是400厘米。看著教師的笑容這個學生沒有了因為回答問題錯誤害怕被責罵而出現的驚慌、壓力,相反,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游戲感。
讓學生認識到促進其長久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的主要因素除了教師帶動著學生的情緒情感之外,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屬于數學這一學科所蘊含的獨特美和獨特魅力,也就是說幫助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本質主要是自身與數學學科之間的所具有的獨特的交流互動。[2]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應用性以及邏輯性等等,當然,這也是數學獨有的魅力所在,其中,數學符號具有能指性以及生活作用之間的所指性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所指的簡便性魅力,教師在一堂“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數學教學中,首先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展示一個白菜、兩袋面包、三塊西瓜、四個桃子、五個西紅柿等等圖片,通過讓學生觀察一些具有鮮艷色彩的圖片來激發學生對于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喚醒,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假如小明的媽媽需要將這些東西郵寄給遠方親戚,那么在郵寄之前,小明的媽媽應該寫信來通知這一遠房親戚”,那么,媽媽在進行寫信這一環節時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將需要郵寄的物品數量進行清楚的表達呢?這個話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探討,得出的答案也是參差不一,“可以畫一個白菜,兩袋面包…”;“用小數棍代替,比如畫一個小數棍代替一個南瓜類似的…”根據學生領悟到的答案,教師提出了:“學生們的思維都很獨特,但是教師今天要教學生一個更簡便的方法:數學中的具體數字可以用在這里來表達1個南瓜…”學生在對比后都表示驚奇。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吸引力引導,小學生最大程度調動積極性的情緒情感表現在讓學生自己進行主動的思考和實踐中得到的自豪感和趣味性,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一種形式。這一內容不僅能夠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以外,同時還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師為了學生在課堂中可以體會自主、合作、動手的樂趣,在進行“圖形的運動”這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自制的“視覺欣賞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辦法來展開課堂教學。即在多媒體展示一些戲劇的臉譜圖片、剪紙、蝴蝶、列車運行、方向盤轉動等大量生活中的對稱、平移、旋轉的圖形和現象,然后讓學生“自我制造”,除了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動手操作之外,還能夠真正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加深了對這三種現象的印象。最后學生看著自己“勞動的果實”,發現自己在擁有了一個極其有趣的課堂體驗以外還收獲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己動手的樂趣。
實現“以文促理”“以感性情感促進理性思辨”的數學學習主要途徑其實就是教師、數學學科本身與學生主體三大來源,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時,就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以此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