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李婷 張鴻波
摘 要:本文結合我國對新工科建設的要求,介紹了內蒙古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專業的基本情況,并針對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合于自治區能源清潔化利用的發展方向,對傳統選礦專業進行改造升級,依托自治區豐富的礦產資源,以清潔化、智能化選礦為目標,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專業特色,以培養適應自治區能源經濟發展所需的創新型技術人才,努力將礦物加工專業打造成為自治區品牌專業。
關鍵詞:新工科;礦物加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7B-0059-03
新工科建設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以來積極推進的一項工作,為滿足國家建設需求及國際競爭形勢,我國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新工科建設的文件,要求各高校全力探索中國工科教育發展模式,這給我國高校工程教育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發出了挑戰。
近年來,國家及內蒙古自治區對能源產業調控日益加強,先后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煤炭清潔化生產以及智能礦山的建設需求,礦業類專業教育改革轉型已經勢在必行,同時,隨著落后產能的淘汰,我們急需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創新型人才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升級改造。
礦物加工作為傳統的礦類專業,一直被家長和學生認為是缺乏創新性的艱苦專業,尤其當礦產資源價格波動較大時,直接造成招生和就業困難,對這一專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同時,隨著國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一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礦物加工等艱苦工作,也導致礦山企業技術革新受阻。這一系列現狀對專業發展及建設提出了嚴峻考驗,要求傳統工科專業要緊跟時代步伐,迎合新經濟形勢下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質量的高要求,進行升級改造。
內蒙古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專業2014年獲教育部批準建立,2015年正式招生,2019年被學校確立為重點建設專業。專業培養目標為:立足內蒙古及周邊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自治區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創新意識較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基礎寬厚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適應面廣、素質高,在礦物分選加工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內從事生產、管理、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目前,在達成培養目標上,還存在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的情況,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充分發揮內蒙古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入企業,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內蒙古地區眾多的礦山企業,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努力建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到全過程育人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
一、地區對專業需求現狀
內蒙古地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呈多樣化且總量豐富,目前已探明儲量中,煤炭居全國第二,鉛鋅等有色金屬均居全國前列。西部大開發在為整個西部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內蒙古能源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時機。然而,由于內蒙古地區相對偏遠,經濟發展與東部地區有一定差距,加之科技人才相對貧乏,致使礦產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尤其是本土化的礦物加工應用型技術人員缺乏,以及對地區經濟具有強勁拉動作用的礦產品精細加工和利用技術目前仍處于初級狀態,致使礦產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西部地區的礦業也將進一步蓬勃發展,同時,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改善投資環境,大量的礦物加工應用型專業人才需要充實到礦業開發中去。
二、改革措施
在國家實施礦業結構調整以及新工科建設的要求下,為提升自治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果,適應“十三五”發展規劃對礦業改革提出的要求。近年來,以中國礦大為首的各礦業類高校開始進行專業改革,確立工程認證的指導思想,著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核心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礦物加工專業作為內蒙古工業大學的新專業,且地處祖國邊疆,在人才引進上面臨重重困難,但全院上下齊心協力,經過3年努力,師資隊伍由建設之初的6人成長為一個14人的團隊,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獲“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稱號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占比達到100%,中青年教師12人,師資隊伍充滿活力,為專業建設及發展提供了保障。
同時,學校鼓勵專業教師積極投身于一線教學中,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并且要求專業教師利用指導實習及大學生創新活動的機會,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便為新工科建設保駕護航。
(二)教學團隊及人才培養方案建設
目前,根據現有師資力量,建設校級教學團隊1個,以《礦物加工工程設計》為中心,帶動其他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改革教學方法,探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創新,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結合實習、設計、試驗以及創新實踐、第二課堂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建設應該以學校組織修訂培養方案為契機,邀請行業專家為新版培養方案提建議,以工程認證和國家標準為基礎,加強礦物加工基礎教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礦物加工理論與實踐訓練的融合,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在傳統礦物加工基礎上,加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選修課的學習,加強學生對礦產資源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方面的培養,加強選修課體系的完善度,極力打造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加強實踐及創新教學環節建設
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新工科建設的重點。在硬件方面,目前,本專業已建成專業實驗室7個,總面積達到500m2,實驗設備總額近300萬元。同時,我們利用礦業學院創新工作室、礦物加工實驗室、化學工程實驗室以及校實驗測試中心四個實驗平臺以及礦物加工實踐作品大賽一個實踐創新平臺,建立了一個綜合性的新興平臺,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創新實踐中,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興趣,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目前,校企共建實習基地4個,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煤炭、金屬礦分選工藝及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
在軟件方面,礦物加工專業進行本科生導師制建設,每年礦業學院會組織師生見面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各位導師,選定的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培養全過程,每名導師指導6~8人的創新團隊,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實驗、“互聯網+”創新大賽、挑戰杯及礦物加工實踐作品大賽等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各類設計,吸收學生進入導師團隊參與科研工作,并對學生學習及就業中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保證高質量地培養學生。
此外,我們也對專業實驗項目進行了改革,加強學生創新性培養,使綜合設計性實驗占比超過50%。通過前期改革,目前,本專業學生參加創新活動比例超過50%,參加各類校級以上比賽獲獎率達到30%。
三、結束語
綜上,內蒙古工業大學礦物加工專業自開設以來,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踐及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積極響應新工科建設需求,構建以學生培養為中心,以自治區能源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工程認證和建設自治區品牌專業為目標,深入研究礦物加工培養方案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加強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向的建設,以便于進行新工科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并且與教學課程設計、課程標準等教學資料相互依托、相互支撐,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旨在為自治區及周邊地區培養更多的高質量專業人才。
基金項目: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改項目“礦物加工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項目批準號:2020245);內蒙古工業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課題研究基金項目“習近平青年思想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究”(項目批準號:S201801)。
參考文獻:
[1]黃波,周玲妹,徐宏祥,王衛東.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新工科建設內涵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90).
[2]傅開彬,寧燕,王進明,王振.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礦物加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51).
[3]彭耀麗,謝廣元,沙杰,夏文成.新工科建設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升級改造之路——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8,(6).
[4]彭耀麗,謝廣元,陶有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6,(14).
[5]張濤,劉翔,李婷.“互聯網+”背景下采煤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9,(7).
[6]錢玉鵬,梅光軍,張凌燕,羅立群,高惠民.“雙一流”視閾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J].廣州化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