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嬋霞 周明慧
什么是內在小孩療法
內在小孩療法,最初是由學者卡爾?榮格(1940)在心理治療領域所提出。23年后,密思丁(1963)正式使用“內在小孩”這個術語。漸漸地,這個源自心理動力學的療法,發展成為西方的一種流行心理治療技術,后被傳入我國。
內在小孩是指兒時經驗存在于人們內心的一個心理實體。而內在小孩療法指出:很多人的形體雖然長大了,但因為童年的一些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有被傷害到的經歷,導致這些人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狀態。
內在小孩有點像一份“天然的禮物”,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內在小孩,用手撫摸下胸口,安靜地與自己交流,就可以知道內在小孩一直與自己共存,只是可能自己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也可能忽視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有時候,也許你會想拆開這份“天然的禮物”看看,想了解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但同時你可能心里害怕,你怕失望,也怕面對,更怕承擔。
過去的創傷、童年期未受創傷的自我狀態、一種自我超越的存在狀態……這些,都可能是內在小孩的隱喻。不管自己那份“天然的禮物”屬于什么類型的隱喻,你都應該偶爾放慢生活忙碌和煩燥的腳步,陪伴下內在小孩,和內在小孩溝通,傾聽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渴望。因為滿足他就是在滿足你自己,就是在對自己的生活作出合理調整,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別只顧著在乎和滿足身邊的人,而忽視了自己的內在小孩,從而忽略了你自己,畢竟人不該是完全為了別人而活著。
內在小孩的重要性
內在小孩的不和諧可能會反映在身心問題上、親子問題上、夫妻問題上,甚至反映在生活的每個層面。
杰克遜曾說過:“每個人都是童年的產物。”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見童年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而每個人在童年期間內心深處就開始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他見證著我們的童年,與我們共成長。無論人生發生過什么,他都有可能會有意識地幫你記下來,然后無意識地反饋給你。內在小孩可能刻錄了很多關于個體的重大事件,他一直承擔著,小小的身體里一直有壓力,但不少慢慢長大的個體卻自以為他不存在了,以為這個心理實體和形體一樣長大了,不脆弱了。
不管個體如何想,內在小孩始終會默默等待,給個體很多安撫和釋放他的機會。但如果個體一直忽視自己的內在小孩,一直否認和拒絕脆弱的內在小孩,那內在小孩有可能會由一位友善的朋友慢慢變成一頭憤怒的野獸,在個體黑暗的內心世界中不斷撞擊著通往光明的鐵門,憤怒著,咆哮著,掙扎著……只希望個體能關注到他,重新牽起他的手,給他關懷,彼此再做朋友,而不做會傷害個體的心魔。
如何正確守護內在小孩
暴怒者心中,可能住著個渴望愛的內在小孩;哀傷者心中,可能住著個萬念俱灰的內在小孩;自閉者心中,可能住著個自愧弗如的內在小孩;失落者心中,可能住著個憤憤不平的內在小孩;酗煙者心中,可能住著個向往自由的內在小孩……你心中,住著個什么樣的內在小孩呢?你見過他嗎?你們相處得如何?你要知道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觸摸與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不管別人多么在乎你,多么想雪中送炭,他們能給予你的只能是安慰、支持、指引與鞭策。內在小孩這條療愈之路,只能靠你自己自覺、勇敢地去走完。
若初見時,內在小孩的情緒不穩定,那就請你不要急于去接近他,只需默默地凝視著他,靜靜地陪伴著他,友善地撫摸著他,聽他訴說并安慰他:“親愛的小孩,你好!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我長大了,我來你身邊了,我有能力保護你了,你無須再孤單與害怕。”
沒錯,成年后的你可以守護自己的內在小孩了,但請切記:無須去攻擊報復那些傷害過自己內在小孩的人,只需阻止他們再次傷害內在小孩,用寬容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
內在小孩療法的運用步驟
做完兩份評估內在小孩的相關問卷后,個案閉上眼睛,找到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坐好。在輕音樂的幫助下,咨詢師通過淺催眠慢慢地引導個案遇見自己的內在小孩,并和內在小孩溝通,最后離別時個案要告訴內在小孩你還會來看望他的,不會讓他孤單一個人。
個案與內在小孩交流結束后,咨詢師數10個數慢慢引導個案睜開眼睛,回到現實中。然后,咨詢師指導個案在準備好的白紙上,與內在小孩進行以下溝通,此時,稍微笨拙點的左手代表內在小孩,右手代表個案,雙手輪流在紙上寫出以下心聲。
右手(個案)寫下問題一:你好,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左手(內在小孩)寫出回應。(如此類推)
問題二:很高興認識你,我想照顧你。
問題三:你多大啦?
問題四: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問題五:你現在感覺如何?心情如何?
問題六:你希望我能為你做什么?做點什么會讓你好過一點?
問題七:畫出內在小孩希望你幫他完成的心愿。
問題八:畫出你能承諾給內在小孩的東西。
(注意:每提出一個問題,咨詢師要給個案適當的雙手作答時間,不可操之過急。)
作答完畢后,大部分個案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在小孩這個心理實體,至于后期是否需要繼續關注及照顧內在小孩取決于個案本身的意念。
該療法可能出現的疑惑
也許個案會發現:自己內在小孩的年齡與別人不同。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有重大刻錄的時間段也就不同,這份記錄讓內在小孩一直保存著,不曾忘記。
也許個案會發現:內在小孩的性別和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別相反。這里自有其根源,只有個案靜下心來,好好與自己作伴,才會找到答案。
也許個案會發現:看不清內在小孩的臉。可能是因為個案小時候總是被冷落,不受重視,所以自己也曾忘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內在小孩療法淺催眠中所看到的畫面,幾乎全是人的無意識產生的,想真正理解畫面的含義,要結合個案自身的情況來思考。
心理咨詢師
運用此療法時須注意
1要明白什么樣的個案適合
內在小孩療法
如果個案身體年齡明顯高于心智年齡,總感覺某些相似的事情會一下子觸動自己,容易被喚起憤怒、委屈、自卑等不良情緒,讓自己的心情陷入當年的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做出不良行為……那么,這個個案需要在咨詢師的合作下尋找并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2準備內在小孩療法
要開展此療法,咨詢師需要事先準備會令個案放松和舒服的輕音樂,在此,推薦日本音樂家宗次郎的音樂,他有不少純音樂是很適合讓個案放松與做淺催眠的。另外,咨詢師還需叫個案至少準備三張白紙、一盒彩筆,當然,咨詢師也可以自備,為有需要的個案服務。
3進行內在小孩療法
個案閉上眼睛,跟隨咨詢師的指導語去和內在小孩相遇時,咨詢師的語速與語調就會顯得特別重要。想讓個案能放松,有安全感地跟著咨詢師走,咨詢師就需要做到:語速不能快,語調要柔和、親切。
4結束內在小孩療法
內在小孩療法結束后,個案難免會有各種疑惑,在此,該療法的處理方法和箱庭療法有些相似,就是不評價,多傾聽,讓個案自己滲透。如作為朋輩培訓師,我去給一群心理委員做培訓時,一位大一的女學生問:“為什么我看到的內在小孩是個男孩?”我微笑著回應:“你這種情況很正常,你自己回去思考下也許就能找到答案了。”不久,這女生找到我說:“是不是因為我父母重男輕女呀,搞得我外貌和性格都像個假小子,最后連我自己骨子里也希望自己是個男孩以讓父母高興。”我還是微笑地說:“不管答案是什么,你自己再去探討好嗎?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可以來學校心理咨詢室找我。”大一女生舒心地說:“好。”
內在小孩療法有一點和箱庭療法很不同,那就是個案可以只和咨詢師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想法,而無須像箱庭療法一樣和咨詢師分享自己最后的心理成品。簡單而言就是,個案可以選擇不和他人(包括咨詢師)分享自己的紙質成品,畢竟那里有太多文字直述了個案內心深處的脆弱。咨詢師要學會守護個案心中的脆弱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