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紫
不知從何時起,高考這座“獨木橋”變得愈加狹窄,有太多父母傾向于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的前途,甚至把學習定義為孩子命運轉折的唯一機會。可以預見,父母目光的狹隘最終扼殺的一定是孩子的大好前程。反之,若父母放大教養格局,拓寬成才道路,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遵循孩子的優勢、特長發展,那么,孩子就很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屬于自己的前途。
沒有不成材的孩子
一個高考失利,
但學了自己喜歡專業的孩子
我的侄女成績不好,她父母一直為此而努力,從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尋找各種辦法“拯救”孩子,探索打開孩子學習大門的方法和途徑,直到初三那一年,成績依舊不理想。這時,一家人是真的著急了,因為父母認為學習成績關系到孩子的前途命運。如果不能順利升學,孩子就失去了通過校園學習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機會。
好在他們督促孩子學習的同時,并沒有偏激到荒廢掉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是堅持培養孩子在唱歌、鋼琴、古箏等方面的特長。升學的時候,孩子在成績不高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所師范院校學習與音樂教育相關的專業。入校后,侄女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學習很努力。可以預見,這份積極能滋養她的心靈,產生推動的力量,從而成就她的未來。
一個成績不好,
但手工精巧選擇了上技校的孩子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身邊的一個孩子,他學習成績一般,但是,有一個特點就是手巧。十來歲的時候,就能修門鎖、換熱水器噴頭。初中畢業后,沒有選擇讀高中,而是進入了一所職業技校學習電氣焊。這個孩子學得很努力,技術精湛,很快脫穎而出,畢業沒有幾年,月薪就達到了萬元以上。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即使孩子在校學習期間成績不是很優異,也不會因此沒有了前途。如果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刻苦鉆研,也能干出一番天地。
把握教養中的底氣
學習不是哪個孩子的特權,而是任何孩子都擁有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孩子天生具有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本領,這是學習的先天條件,也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資本,但是,要想孩子通過學習獲取好前程,父母需要明白以下兩點,才能真正在教養中做到有底氣。
□ 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才
從教育的目的來看,以學習成績評判孩子前途的教育很片面,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使其傳承和發展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從這個角度來講,孩子可作為的范圍很廣,學習成績涵蓋不了也預測不了孩子的未來發展。
在我國,《孟子?盡心上》第一次將“教”與“育”二字連用,指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引出或導出,即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
教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地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孩子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者,影響孩子學業發展的一般能力叫做智力,涉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等,當一個孩子在這幾方面表現一般的時候,再加上教育環境不是很理想,那么可能會造成學習成績不佳。
但是,這并不等于孩子就沒有了前途,因為絕大部分孩子還擁有自己的特殊能力,也就是獨特的天賦,比如繪畫、音樂、體育等。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更是通過多年的心理學研究將人的智能結果劃分成了8個方面,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項或者幾項優勢智能,也會存在相對較弱的領域,這樣的智能結構意味著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才,都可能擁有某方面的專長。
這就很好地說明,從先天的條件來看,每個孩子都是大有前途的,關鍵在于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
□ 了解用功
是一切領域發展的前提
不管是考大學還是學習一技之長,都有個大前提,就是要用功。很多孩子前途暗淡,不是因為天賦不好、智力差,而是他們的非智力因素不夠,比如,缺乏堅持性、不夠勤奮、不能抵抗挫折、自我控制力不足等。全世界公認的聰明人愛因斯坦都說,成功是靠艱苦的勞動加上正確的方法,還有少說空話。
《中論?治學》中說,“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可見努力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童話大王”鄭淵潔沒上過大學,但他喜歡童話并長年堅持寫作。1985年,鄭淵潔創辦了《童話大王》月刊,一個人寫,一個人編校,他竭盡全力,使得《童話大王》發行量逐漸攀升。到第三年,《童話大王》月刊印數就突破了100萬冊。時至當下,《童話大王》總印數已經超過2億冊,鄭淵潔成為了一人寫一本雜志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所以,不管孩子擅長什么,選擇什么領域,都需刻苦學習,要知道,成功的道路沒有一條是平坦的,即使是天才,努力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