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全超
古人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它強調,現實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我們不得不面臨選擇和取舍,也要承擔相應的痛苦和后果。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卻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他們的期待是:“魚和熊掌,我全都要!”
女兒畢業,媽媽焦慮
在我和小菲第一次咨詢之前,是她的媽媽先找到了我,原因是焦慮和失眠。
得體的穿著和優雅的舉止,讓人看起來挺舒服,但是無法掩蓋一種隱隱的嚴肅和疏離感。簡單寒暄之后,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困擾:最近總是心煩意亂,很擔心女兒未來的工作,甚至為此晚上常常難以入睡。而這些困擾的出現卻是因為女兒要畢業了。
有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畢業找不到工作而感到憂心,但是小菲的媽媽卻有著不同難題。她和小菲的爸爸都是老師,從小就很注重對小菲的培養。小菲也一直非常優秀,從小就聽話懂事,而且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也考上了知名的大學。
他們覺得,對小菲沒有特別高的要求,考研,或者找一個體制內的工作,都行。反正父母目前身體健康,以后退休也有退休金,完全沒想著需要小菲養老。
但是小菲卻遲遲無法做出選擇,一拖再拖,很多的機會就這樣被浪費掉了。眼看著畢業臨近,父母都開始著急起來。“你說,孩子怎么會這樣呢?”媽媽非常困惑地問道。
我看著她點點頭,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重復道:“是啊,孩子怎么會這樣呢?”我停頓了一下,想知道媽媽是怎么理解的。但是媽媽完全沒有頭緒,好像不認識自己的女兒一般,完全不知道女兒在想什么。她甚至懷疑女兒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問題。
“魚和熊掌,我全都要!”
小菲在媽媽的逼迫下曾去看過精神科,但是醫生說沒有什么問題,就是有點輕度焦慮。帶著好奇,我開始了和小菲的咨詢。
小菲身材苗條,甚至有些過分消瘦。她穿著白色的T恤和牛仔褲,不像媽媽那般拘謹。當我們談到畢業的話題,她撅著嘴巴停頓了片刻:“嗯,怎么說呢,我總是無法做出決定。我一直很糾結,到底是選擇考研還是考公務員。”我表示,兩個選項都不錯,只是不清楚她糾結的點在哪兒。
“我是覺得這兩個選擇都很好,我總是難以取舍。如果考研了,我就會擔心考不上之后還錯過了考公務員的機會,那我應屆生的優勢就沒有了;如果我考公務員,我會擔心以后想考研就沒有那個勁頭了,就只能一直是個本科生。”說完,小菲長嘆一口氣,耷拉著腦袋沒了精神。
我繼續問道:“那這段時間,面對越來越近的畢業,你是怎么度過的呢?”
小菲又下意識地嘆了一口氣,看了我一眼,低下頭,說道:“哎,別提了。”她用手指反復摩擦褲子上的圖案。做了一次深呼吸,仿佛在作出某種努力,繼續說:“我也知道不能一直這樣等。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選擇。我也問了一些學長和老師,甚至還咨詢了專業的職業規劃專家。但是每個人給我的反饋都不一樣,我更迷茫了。”
我試著詢問:“假如確定了一個選項,比如選擇考研,你最擔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可能擔心自己后悔吧。也不是說擔心過得多差,我媽也跟我講過,我理性上也知道,選什么都沒有那么糟糕。但是,我就是無法忍受自己的選擇不是最好的。最好是兩個選項我都能占了。魚和熊掌,我都想要。”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然后詢問小菲以前的生活中有沒有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場景。
小菲很肯定地搖搖頭。她過往的生活基本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不論學習還是生活中,都是被給予最好的。所以,在小菲的世界中,根本無法理解“取舍”的概念。
聽到這些,我知道這個咨詢會比較漫長。因為小菲所在的世界與現實的生活相差太遠,完全生活在一個由父母構建起來的美好幻象中。這是一種現實感的缺陷和不足,這種情況下,做任何的引導和討論效果都微乎其微。因為根本缺乏一個共同的經驗基礎。
蜂蜜澆灌出的苦果
小菲為什么會是這種狀態呢?究其原因是兩個方面:
父母的養育方式和社會的氛圍。
通過后續交流發現,父母極盡所能地給予小菲各種滿足,只有一個條件—成績好。小菲逐漸形成了一種這樣的價值觀念—只要好好學習,我什么都可以得到。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過分的滿足并不是真正對于小菲的理解和愛,更多是基于自己內心缺失和人生遺憾的一種補償。
他們當年吃了很多苦,錯失了很多受教育的機會,心中的傷感和不滿轉移到了小菲身上,通過付出一切來讓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來實現父母當年未遂的心愿。但是,孩子自己的愿望卻被掩蓋了。
這讓孩子習慣了被各種滿足,習慣了魚和熊掌兼得,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當真正走入社會,面對選擇和取舍的時候往往陷入到糾結、痛苦和拖延之中。
這就像用蜂蜜悉心澆灌出苦澀的果實。
當然,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前的社會環境,整體上比較浮躁和焦慮的氛圍,讓人總是以一種競爭的心態去做各種事情,物化了人的個性與內心。
在連續半年多的咨詢之后,小菲終于開始體驗到內心一些真實的想法與需求。她放棄了考研的計劃,去了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她喜歡教書,同時又不愿意一輩子被同一個工作束縛。她的成長之路還很長,但是起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你身邊有小菲這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