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靜
即將留學國外的焦慮
曉晴是一名即將踏入大學校門的姑娘,她成功考取了國外某知名大學,9月份即將遠赴國外留學。這本是令人興奮和羨慕的事情,但曉晴卻顯得有些不同。
7月份的時候還算可以,曉晴沉浸在放假的輕松和愉悅中。隨著出國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曉晴開始慌張,做事情也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心不在焉,心煩意亂,對周圍的人也總是沒有耐心。她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好不容易熬到夜里12點睡著了,然后四五點鐘就醒了。總是感覺心慌,乏力,手心出汗,如此這樣過了三周,情況依然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出國的日子越來越近而更加難受。曉晴實在難以調節,選擇到精神科尋求幫助。
精神科醫生在詳細詢問了曉晴的情況后,認為在持續時間方面尚沒有達到診斷疾病的標準,所以沒有開藥。而是建議曉晴尋求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就這樣,曉晴來到了我的心理咨詢門診。初次見她,高高瘦瘦,皮膚白皙,短發,神情有些慌張,見到我時想努力擠出微笑,但笑容卻顯得無奈,明顯感覺到她在苦惱。我請她落座后介紹了詳細情況。
原來對于即將出國留學,她有很多的擔憂:擔憂在異國他鄉,自己無法適應陌生的環境;擔心自己無法應對學業;擔心和同學們相處不好;擔心自己一個人什么都做不好……擔憂的畫面一個一個映入自己的腦海中,甚至想到因為無法完成學業,而不得不被送回國。想到這些的時候,曉晴感覺非常緊張,無助,甚至有點絕望,不知道怎么應對,感覺被焦慮“封印”了。本來也該列清單,采購出國需要的物品以及其他的準備工作。但是她行動不起來,一直在拖延。但對自己這樣的拖延又感到無法接受。
焦慮情緒具有適應功能
我對曉晴的處境表達共情,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要遠離家鄉,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陌生的環境中克服各種困難,面對各種不確定,內心一定會感到擔憂與焦慮。同時也引導曉晴了解焦慮并不都是壞的,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能夠讓我們做好準備,應對潛在的負面或危險的事件。焦慮發出信號,表明需要減少活動,調整注意力,關注未來的威脅或危險的可能來源。當我們感到焦慮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思維會進入到一種警戒和“預備”狀態,這樣的話,如果有任何壞事發生,我們就不會毫無防范。
“災難化”想法導致過度焦慮
另一方面,曉晴的焦慮情緒最近三周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她的日常生活:無法準備為即將出國做準備,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這些焦慮情緒背后隱藏的是曉晴對未來出國留學的“災難化”和“糟糕至極”的想法:什么事情都無法應對,未來一定會失敗。當我們對于未來某件事情的發展抱有極其糟糕的負面預期時,一定會感到焦慮,無助。所以我試圖對曉晴的這一想法做工作。
治療師:你覺得對于出國留學,你想到的最糟糕的結果是什么?
曉晴:什么都做不好,無法完成學業,最后不得不回國。
治療師:嗯,那你覺得最好的結果可能是什么?
曉晴:我的學業和人際關系都能處理得很好。
治療師:嗯,那最現實的結果可能是什么?
曉晴:嗯……可能困難也并不一定有我想象的那么多。雖然會遇到困難,我估計也可以嘗試面對和解決,可能會慢一些。
治療師:嗯。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可以向別人尋求幫助嗎?
曉晴:啊,對。我可以向爸媽或者好朋友尋求幫助,還可以跟心理咨詢師交流。
治療師:嗯,當然。那你之前是否有過類似的解決問題的經歷和經驗?
曉晴:嗯……是的,高三其實壓力挺大的,升高三之前我也是把學業壓力想象得太大,覺得自己肯定不行,但其實自己還是堅持過來了。
治療師:嗯。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曉晴:心里平靜一些了。我知道自己不是完全沒有力量的,我有克服困難的經驗,而且我克服不了困難的時候還可以向別人尋求幫助。困難并不是完全無法解決的。我自己想象得太糟糕,把自己嚇到了。
除了引導曉晴看到自己焦慮情緒背后的想法,我還教給她一些緩解焦慮的訓練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訓練,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等等。
在心理咨詢門診,我經常遇到和曉晴一樣有困擾的人:遇到事情,容易出現“災難化”和“糟糕至極”的負面預期,然后受困于焦慮,影響自己的學習、工作和正常生活。希望當大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可以及時識別,打破焦慮的“封印”,打破想法和思維的魔咒,相信自己的力量,重拾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