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民
事實果真如此嗎?
國人好客,每逢佳節、喜事總會約三五好友相會聚餐,把酒言歡。近日朋友慶生,在酒桌上遇到這樣一個人:喜歡自報酒量,但報出來的量總會超過其真實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質疑,則言詞鑿鑿地說別人喝少報多,而不說自己謊報“酒”情。爭論到酣處,還找了些佐證,再三地強調自己比別人喝得多。
你也謊報過酒量嗎?如果沒有,下面的情況是否在你身上發生過呢?
考試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為題型太偏,運氣不好;
比賽得了名次,是自己努力;比賽輸了,是對手天賦異稟,比不過;
減肥不成功,是最近太忙了,不是因為懶惰才擱置了減肥大計。
在關系中,認為自己付出的比實際付出的多,婚姻失敗則把責任全部歸罪于對方。
在工作上,自己業績不佳會把原因歸結到公司授權不足、總部審批效率太低、我的下級能力太差、客戶太挑剔、外部競爭壓力太大等方面上。
在行業間,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所在的行業比其他行業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要大,應得到更多的報酬。
再比如,出了交通事故的司機們總是這樣描述事故原因:“我那次交通意外都是對方突然鉆出來造成的,我的駕駛技術很好的!”
何為自我服務偏差?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們經常會按照對自我有利的方向來為錯誤尋找原因,將成功歸因為自身,將失敗歸因為環境。
結合上文提到的例子,我們可以再通俗一點解釋:我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這一傾向會使人們高估自己行為的正確性,并且很難意識到不經意間對他人造成的困擾和傷害。讓我們既能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也能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贊譽。在取得了一些成功時,會把功勞歸于自己;而做錯了事之后,則歸因于外在因素,把錯誤推給別人。
這就叫做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偏差的成因
A我們渴求成功,所以需要將肯定的結果歸因于自己,將否定的結果歸因于外部,以此來不斷增強自信心,并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B我們需要維護和提升自己的自尊,從而以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C人的時間、精力、知識和活動范圍都是有限的,這導致我們不得不使用一些能快速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的工具,正如自我服務偏差。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外部,就可以回避思考和自我改善,簡單粗暴地看待問題。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也不需要我們努力或改善,維持現狀即可持續成功。它也是我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基于以上三個原因,我們陷入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偏差,有其陰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對自己的正面性評價,能讓我們有效地緩解壓力,避免抑郁情緒帶來的傷害,在受到打擊時,情緒具有更強的復原力。但過于陶醉在自己優秀的一面,將一切都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解釋和歸因,會導致我們盲目樂觀,自我感覺過分良好,難以發現自身缺點和不足,也會讓我們更容易去責備身邊的人,帶來社交障礙和婚姻不和,或者因主觀覺得應得的東西沒有得到,產生受騙感。
那么我們該如何避免自我服務偏差帶來的弊端呢?
◢ 嘗試證明自己是錯的
我們總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爭論總會發生,矛盾總會出現。有時候,努力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成功的,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更可能帶來損失。從人際關系的角度看,總是力證自己正確的人必然不受歡迎。從成長的角度看,總是力圖證明自己是對的,就無法發現自己真正存在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做錯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而失敗者和成功者的區別往往就在于:是否懂得證明自己是錯的,并改正。
◢ 把“自我超越”當做終生追求
自我服務偏差雖然可以提升我們的自尊感,但這個提升是短期的,而成長是終生式的。學會長期對自己的心境保持覺察,不要回避思考和自我改善,多強調自我,強調內因,追求更多的認知改變的需求,追求自我覺醒,追求自我超越,精準地把握人生成就中起作用的因果力量,這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難免會有做不好,或者覺得自尊感降低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提醒自己,可以再超越自己一點點,哪怕慢一些。再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份堅毅,克制,隱忍和平衡,去逐步實現真正的成長和超越,而不僅僅是自嗨式成長。
◢ 善于發現他人的付出
對于一段友誼,有的人總認為自己付出的多,自己更為對方著想;對方付出的少,為自己考慮的也少。在家庭中,夫妻雙方也容易認為自己承擔的家務比對方的多。在我們計較這些的時候,忘記了我們建立、維持一段關系,并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回報,而是自愿付出。既然是自愿的,就不要一直放在心上,掛在嘴上,期待對方的回報,要善于發現對方的付出,淡忘自己的付出。
其實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如果雙方都認為對方付出的多,自己付出的不夠,那么自己就會在日后付出更多,對方也是一樣。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保持謙虛,多給予他人更合理、更全面的評價,不要一心標榜自己、兜售自己的主張;在自己無法企及的事情面前切莫自高自大,應量力而行。
中國有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是我們要花一生時間來做的事情,要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長短處,不要讓自我服務偏差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活在錯誤的知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