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珍/廣州市從化區棋桿中學
近年來,微信平臺因其強大的交互和共享功能而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為加強家校溝通,大部分班級都建立家長微信群。如何借力家長微信群,建構和諧的家校共育新陣地是每一位班主任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下面,筆者以自己所帶的八(6)班家長微信群的建設與實踐為例,就家校和諧共育中家長微信群的使用策略進行詳細的論述。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在家長微信群建立之初,筆者就向家長們明確建群的目的:此家長微信群的建立是為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為了保證家長微信群的健康發展,實現家校的有效溝通,筆者和家長們一起商定了以下的群公約:
(1)群成員必須為本班學生家長和科任教師;群名片實行實名制,統一命名為“學生姓名+爸/媽/家長”等,其他人員概不得入群。
(2)群成員要自覺做到不傳謠、不造謠。各家長不得在群內發布帶有煽動性(或過激性)的不當言論或未經核實事項;不發布任何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信息等。
(3)群內發布的信息應為有利于家校合作、學生成長的公共性信息,不轉載與教育無關的內容(如廣告等)、搶紅包等;個性化事項盡量不在家長群內討論,以免對其他家長造成干擾。
(4)群內要文明交流,不發布低級趣味信息,不嘲笑謾罵他人。
(5)家長如對學校、老師有意見或建議時,可與班主任(或其他相關的老師)進行私信溝通交流。
另外,家長微信群還在家長委員會成員中選舉群主,由群主負責家長微信群的日常管理和監督。通過這樣的操作過程,家長微信群的管理規則和溝通文化就基本建立起來了。
首先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充分考慮家長們渴望受尊重的需求,不在家長微信群里點名批評學生或家長,不在家長微信群中公布孩子的成績。其次,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帶頭做好言論的示范與引領,如多發布學校和班級中的好人好事等;倡導家長們在家長微信群里傳播正能量,引導家長們做一個正能量的傳播者;再次,家長微信群中有一些“活躍分子”,他們的言論態度很容易影響家長微信群的輿論導向,因此,班主任平時要多與這些“活躍分子”溝通,引導他們在家長微信群中客觀、理性地發表言論,積極向群里其他家長傳遞教育正能量;除此以外,班主任還要留意“群”里出現的消極輿論,如出現一些片面、過激的觀點或家校矛盾信息時,班主任要馬上對其進行電話溝通或面訪,積極處理事件并在家長微信群中公布事件處理過程和進展,避免滋生謠言。合力營造健康向上的群氛圍,讓家長微信群真正成為家長交流信息和互相學習的平臺。
每個家長都非常關注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微信強大的交互、共享功能有效地彌補了傳統家校溝通的不足,為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和學校文化打開了一個新窗口。班主任可通過家長微信群及時發布班級日常工作、班級活動、學校通知等信息,如在班舉行的數學金牌講題員比賽中,筆者及時用圖片、視頻等記錄下一個個精彩瞬間,并把它發送到家長微信群中,讓家長通過家長微信群及時了解到孩子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了解班級的整體狀態,也提升了家長們對校園文化的認可。為了更好地展示學校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筆者通過一些圖文APP(如美篇等),讓信息的分享“高大上”起來。例如在運動會后,筆者先讓班級的宣傳部挑選一些有意義的校運會活動的圖片、視頻,配上文字介紹、活動感受、背景音樂等制作成美篇,并發布在家長微信群中供家長觀看,從而增進了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參與孩子的成長。在筆者的指導和帶領下,現今,越來也多的孩子、家長也積極參加制作各類美篇(如展示班級的精彩活動、記錄孩子的生活片段等),同時通過朋友圈的宣傳互動,輻射更多的家長朋友,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支持學校工作,家校攜手共進、和諧發展。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學,家長大多是“70后”,“80后”,大多數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家長們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教育的方式方法良莠不齊,相當部分家長對于家庭教育還延續著陳舊的教育方式。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吐槽:隨著孩子步入初中,家長發現越對孩子的干預多,孩子越變得叛逆。孩子的性格多變而敏感,不像小時候那樣聽家長的,這些都讓家長們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和挑戰。另外大多數的家長們都流露出渴求得到一些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如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怎樣應對手機問題?怎樣指導青春期孩子正確交友?如何輔導孩子學習……部分家長意識到需要學習,但家長們普遍工作壓力大,再學習面臨困難,而且關于家庭教育的書多流派多,家長們覺得實在難以選擇。為了提升家庭教育力,筆者采用以下的做法:在家長微信群來開設“父母學堂”,每周推送一篇關于家庭教育文章,如《情感投入太少的父母,容易養育情感匱乏的孩子》《陪伴孩子,如何做更有效》《做父母需要有“成長型”思維》,這些文章意在使家長明白: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愛是需要智慧和技巧,同時家長也是需要學習和提升的;如《表揚孩子的兩條基本原則和四個實用技巧》《父母如何聽,孩子才愿意說》《這11把暗箭,最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等文章,讓家長掌握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如《一個孩子受歡迎有多重要》《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等文章,讓家長意識到教育孩子要有長遠的眼光,著重于孩子人格的培養;如《如何與孩子談論學習問題》《想要孩子努力學習,父母應該注意什么》《30分鐘高效閱讀》等文章,為家長傳授了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技巧;又如《什么樣的孩子容易“早戀”》《如何解決孩子的手機癮》《科學上網,讓孩子遠離網絡成癮》等文章,為家長們應對時下種種教育難題提供參考……,通過這些家庭教育文章的推送,我班的家長已經形成了共識:教育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提升教育力。
一般情況下,學校都是一個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因受時間、內容等限制,傳統家長會大多數采用由班主任向家長匯報全班學生的總體情況的模式,很難滿足到每個家長的個性化需求;另外每次家長會,總會有個別家長由于工作忙、請假難或臨時有事走不開等原因,難以抽身參加孩子的家長會。針對這種狀況,筆者借助家長微信群,每月舉行一次網絡家長會,班會主要操作流程是:班主任先確立家長會研討主題。網絡家長會分兩個環節,首先是由班主任在家長微信群中拋出議題、啟發大家討論,第二個環節是教師、家長對議題展開討論、答疑。如最近筆者以“怎樣應對孩子學習責任心的缺失”為研討主題,組織召開了一次網上家長會,在第一環節,筆者需要提前寫好家長會發言稿,分段錄制好的講話視頻,其內容包括責任心的重要性、本班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責任心缺失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在此環節中,筆者向家長拋出問題,啟發大家進行下一步的思考、討論。在第二環節,筆者、科任老師與家長圍繞該家長會主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筆者及時整理好各方的討論意見,并結合自己的見解總結、歸納出若干增強孩子學習責任心的有效策略,形成文本成果并把其發布到家長微信群進行共享。通過網絡家長會,使家長們能更清晰地了解班級的發展走向,促使他們成為班主任的“同盟軍”,實現家校齊心協力去解決班級發展需要的問題。
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時候,教育才會更有力量。如今,家長微信群已成為家校溝通的新橋梁,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進一步挖掘其有利因素并加以運用,構建新型高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形成強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家校共育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