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林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課程化;實施策略
針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隨意化、碎片化、邊緣化等現象,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南洋小學立足學校實際和學生發展需要,構建德育學科課程、學科德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教育部從2019年起統籌整合,將中小學德育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極大提高了德育課程的系統性、主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但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除了原有的德育學科課程,學校還必須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堅持思想性、實踐性相統一,建構以道德發展為核心的、與時俱進的、循序漸進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
2.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實施“大德育課程”,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三駕馬車”齊驅并進,突出“二化二性”(一體化、課程化和適應性、時代性)要求,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社會生活和兒童立場,課內外深度融合。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是豐富德育載體、拓寬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的有效路徑。
3.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事關學生終身發展、影響并決定學校辦學思想和教學質量的助推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通過統整學科德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等,以課程化實施確保德育工作的常態化和系列化,以課程實施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和道德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遵循學生品德形成規律的基礎上,學校著力構建德育學科課程、學科德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并根據四類課程的特點劃分為基礎性、拓展型、研究性三個層級,循序漸進地實施。
1.德育學科課程。
德育學科課程也就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載著為青少年學生“答疑解惑”“人生導航”的重要作用,其德育功能最為明顯,無可替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德育學科課程被邊緣化,加之一些學校的德育目標定位高、落腳空、脫離實際、雜亂無序,導致操作性不強,評價體系難以建立。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德育學科課程的定位高度,堅決把握“核心素養”基線,不斷夯實立德樹人基礎,奮力拓展與時俱進態勢,立足當前,兼顧長遠,絕不能把德育學科課程混同于一般的知識性課程。
2.學科德育課程。
德育重在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科參與,而“三全”德育的實施關鍵在于學科德育的全面落實。教師要依據時代發展要求和課程實施要求,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提煉學科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因子,強調課程核心素養與德育的有效契合。例如: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側重于數學審美、邏輯推理與道德品質的統一。
3.傳統文化課程。
學校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我們不斷追求的內在動力,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而又珍貴的教育資源。學校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融入教育教學中,具體可通過書法、武術、戲劇、體育、經典誦讀等活動傳承,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素養的提升。
4.綜合實踐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是德育工作的生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它是在德育課程標準和德育目標指導下,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的特色化專題德育活動,其顯著特點是自主性強、實踐性強,在培養學生道德素養、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
三、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的實施策略
學校在充分研究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式和德育評價等的基礎上,立足“崇德、立德、啟德、冶德”,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德育課程化實施體系。
1.崇德:整體推進,建立完善的德育目標體系。
崇德,是目標,是學校精神的集中表現,也是推進德育課程化的基本追求。一是目標必須明確,德育課程規定的教學時間,不容縮減,不得擠占。二是目標必須具體。在縱向目標上,有機銜接各個學段、年段,有序遞進;在橫向目標上,充分發掘整合各個學科、各種實踐活動所蘊含的德育資源,加強課內課外聯系,注重校內校外聯動。三是目標必須清晰。我們把每學科蘊含的德育元素列出“清單”,進行編排整理,實現資源共享。
2.立德:基于生活,建立健康的課程內容體系。
立德,是手段,以生活為基礎,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一是內容源于生活。坐在教室里的德育,針對性不強,也缺乏感染力,我們要讓德育“動”起來、“活”起來,實現“教”和“育”的相互融合,就要把學生可感可知可思的生活事件作為教育“原材料”。二是內容延展生活。我們充分借鑒山東、福建等地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做法,編制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德育實施指導方案,重點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設置傳統文化課程,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熔鑄在“誠信、勵志、勤儉、榮辱、感恩、禮儀、責任、三生(生活、生存、生命)”八個版塊中,編制了系列化的校本教材,在低年級重點進行“禮儀、勤儉”教育,中年級重點進行“感恩、誠信”教育,高年級重點進行“勵志、責任、榮辱、三生”教育。三是內容回歸生活。首先,多維度確立德育活動主題,包括文明禮貌、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法制觀念等九個方面,目的是強化實踐活動在學校德育方面的獨特優勢。四是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開展活動。我們開展了傳統節日活動、研學旅行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互聯網體驗活動等,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和社會這三大生活舞臺上展示風采,加強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
3.啟德:多元評價,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啟德,是動力,通過評價來激勵、引導學生。一是評價建立在激勵基礎之上。評價是一種導向,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學校注重激勵性評價,充分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也不是為了證明而評價。二是評價建立在過程基礎之上。德育課程評價必須量化,必須貫穿德育實施全過程。學校在評價過程中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把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測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評價建立在調控基礎之上。學校通過對教師教學和活動指導情況的評價、對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量次和學習效果的質性評價,為學校和教師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實施提供指導,強化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冶德:凝聚合力,構建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
冶德,是保障,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涉及學校、社會、家庭甚至政府等諸多方面,這就需要科學統籌,加大德育資源的開發力度,構建融合多元的資源庫。一是重視物質資源的開發。學校充分挖掘社區和社會教育資源,把課堂搬進社會。二是重視名人資源的利用。學校組織學生尋找身邊的“勞模”“道德模范”“新時代好少年”,講好“身邊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和接觸時代的脈搏,在活動中思,在活動中學,在思與學的基礎上增強道德體驗。
學校德育課程化,是新時代課程改革的必然。學校的課程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的時空,打造育人鑄魂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