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時代背景下,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成為職業教育熱議的話題。本文從介紹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教育概念界定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研究意義,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路徑和改革創新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職業教育
1.概念的界定:
1.1創新
創新一詞,最早用于經濟范疇,《經濟發展概論》的作者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他首次提出“創新”的理論概念,指出創新是把‘新的結合引入了生產關系[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為“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也作“創造性,新意”解釋。創新教育一種別于傳統教育的新模式,不同于輸入性教育、灌輸性教育,是以提升能力、培養拔尖、鼓勵激勵、不斷完善創新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核心理念是提升學生基礎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拔高創新能力等創新素質,具有理念創新和思維創新,培養出創新意識,塑造出創新新動力,就會無往而不勝。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1.2創業
《辭海》中關于“創業”一詞的定義是:“創業,創立基業”,指人類的創舉活動,或帶有開拓、創新精神,并具有積極意義的社會活動。蒂蒙斯(Timmons)在其《創業學》中指出,今天的創業包括各種形式的和各個階段的公司和組織,他認為創業能使價值再生或提高。[2]《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為“創辦事業”。追溯歷史之發展,一直存在創業之活動,但對于現在來說創業者的提出是首次定義 。創業教育是對青少年這個階段,有助于開發思維創新,提高創新動手能力,在校期間樹立創業目標,培養創業教育思想,為走入社會奠定基礎,是相對就業教育而言的一種新理念、一種新培養模式。
1.3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9年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的一個全新的理念,即翻譯為“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3]。此后被我們引申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出。學者曹勝利指出:創新創業教育基本內涵是事業心與開創能力的培養。它與簡單的就業培訓不同,也有別于企業家速成的教育[4]。學者唐嘉芳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技能的活動,是引導和培養學生如何自謀職業的方法和途徑[5]。
2.研究的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明確提出:“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國務院辦公廳已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也專門印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為深化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3.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
3.1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理念不統一
在我國社會發展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學生作為培養對象,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作為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包含:在社會發展和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背景要求下,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審美、法紀等方面達到既定要求,提高理想信念等素養[6]。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總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有理想信念、有核心價值、有中國精神、有能力素養”為主要內容,實現高校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7]。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十分重要的內容,是符合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要求,實現培養出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和環節,其目標制定要結合當前國家教育教學方針,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強國等教育政策的需要。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將創新創業教育通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從而實現創新創業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等融會貫通,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素質,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例如:獨立性、創新性、崇高品德、堅韌毅力、獨具眼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團隊合作 的創新創業典型人才。
3.2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及其職責分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輔導員和班導師三支隊伍共同擔任,分別從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從課堂和生活等多個層面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8]。
創新創業教育主體主要由創新創業學院承擔創新創業理論教育教學的任務和工作,負責講授創業指導,從理論層面進行教育。同時組織相關比賽,聘請企業家和、知名學者或者校友走上大學講臺,結合實踐對其進行指導[9]。例如,創業學院舉辦創新創業文化節”系列活動,中英“一帶一路”青年創新創業技能大賽和“張之洞”杯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大賽等賽項,通過“校企融合”、“專創融合”、“國際融合”、“思創融合”等特色工作,構建并豐富了以專業為基礎,以校內外資源為依托,“普及教育——實驗班引領——實體孵化指導”相結合的“塔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場地、資金、政策多方面對學生初創企業開展扶持,在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帶動就業、科技成果轉化、社會責任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
4.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路徑
4.1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內在具有統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為主,目標包括對人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的要求,是為了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學習與實踐中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素質教育。從教育目標來看,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背景下,培養創新創業新型人才的前提是塑造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核心是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而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素質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10]。
4.2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從歷史、現實和時代發展的高度,提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創新創業教育,最終都要落實到教育的主體“人”身上。職業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立德樹人”作為基本原則,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因材施教,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4.3思想政治教育為創新創業提供基礎保障
在當前國家和社會需要轉變人們創新創業觀念、大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自然要體現出為這一社會需求進行服務的功能。而從人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進一步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將促進人自身發展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的思政教育內在蘊含著為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提供服務的功能。
5.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模式
1.滲透教育,用滴水成溪的精神,探索構建培養新模式。以思政課堂教學為基礎,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創業觀,奠定大學生創業素養。側重是“思政元素”結合國家有關創新創業政策的傳授,使學生在思政課堂理解和掌握創業所需的理論知識和政策。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與手段,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強化創業能力培養,可以加入國內國外、校內校外等典型創業事件和案例,進行教學分析與引導,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親身體會成功者的辛勤付出,了解成功者的創業方法,了解創業者創業精髓,鼓勵和推動學生創新創業。
2.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轉變觀念,樹立創業信心,實現自我價值。創業教育就是由被動變主動,有思想轉變為行動,又動腦到動手的撞扁過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興趣特長,專業特長、個人特長等相互融合,不斷嘗試、不斷努力,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交談或者調查問卷等形式,找出學生思想動態,準確找出學生創業理念存在的問題,正確幫助樹立價值觀念,幫助有意向、有意愿,敢 闖、敢干的學生,樹立創業信心和決心,不過分低估自己,強調學生主觀能力性,勇往直前,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能好高騖遠,又不能又原地不動的心里,正確規劃目標,正確規劃藍圖,正確把握創業方向,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3.探索對分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時間分割為兩半,一半交給思政課教師,一半交給學生討論,思政教師講授國家宏觀層面內容,例如,國家創業相關政策性法規、典型創業案例等內容,學生學生相關創業政策,給學生一半時間將并將內容進行“消化”,把教師講授和學生理解討論分析,在時間上一定要錯開,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特別是典型案例的分析,要學生進行內化吸收,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型,學生能動性構建出教、學、做一體化,強調師生權責對分,一改被動為主動學生積極性,融合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堂課的優點,,實現“雙贏”和“共贏”思政課堂。
4.營造思創融合的教學新氛圍,構建思創融合新生態。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創新創業學院共同開展《創業基礎》的對分課堂教學研究和教學設計,創出特色,創出合作機制,共同為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堅實基礎。思政融合的目標是讓學生更好的參與課堂、擁有充滿創意和成就感的學習體驗,產生了更多的學習交互,激發了創造力,更好的促進了學習行動的發生,打造了群體持續性生產力,學生們不斷探索、進步、產出團隊成果,師生關系更融洽、美好,學生的學習不會僅僅局限在課堂內,不會隨著課堂鈴聲的響起而開始,也不會隨著課堂鈴聲的響起而結束,它應該達到更深遠的目的地。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由封閉式的到開放式的轉變。注重全面性、多樣化、創新性、能力型。
基金: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指導性項目(課題編號:19G173)
參考文獻:
[1]姬振旗,周鋒.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實用手冊[G].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0.
[2]柳翠欽,顧紅.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4 (5).
[3]程誠.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2009 (1) .
[4]李鄉鄉.社區家庭道德素質教育指導模式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 (5).
[5]陳能軍.對應用型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思考[J].市場論壇,2009(12).
[6]能曉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新探與功能整合[J]湖商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6):209-210.
[7]孔如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何芹: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7
[8]劉振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體系統建構操析[J].理論與改革,2013(4):168-170.
[9]王曉勇,鄭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 (2):116-118.
[10]吳修娟.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可行性[J].現代職業教育.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