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質構造學屬于地質學的二級分支學科,當前廣大地質學專業已經開設了這門課程,本文首先介紹該學科對于實際礦產勘測工作的意義,其次對于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比較明確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礦產勘探;地質學;教學與實踐
引言: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不僅需要大量的銅,鐵,鋅等金屬礦物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同時更加需要有關高校能夠持續提供開發資源的實踐人才,因此下文將對于高校地質構造學的教學實踐工作進行詳細分析。
1.地質構造學對于礦產勘探工作的意義
地質構造學屬于地質學下面的一個基礎分支,通過發現地質情況的一般規律來指導平常的礦產開采工作解決礦產分布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生產需求增加,目地質工作人員結合礦床學,地球化學,地質構造學等多門學科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學派—礦田構造學。該學科主要目的在于掌握礦場和礦體的基本形成規律,找到形成礦產資源的實際意義,了解各種資源的分布現狀等。目前構造地質學已經成為了研究礦產分布,進行礦產開發必不可少的一個理論基礎依據。對于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尤其對于那些構造明顯的內生礦床更加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掌握相關的理論研究方法。在大學階段的教育中,構造地質學作為資源勘查專業的基礎學習內容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2.當前地質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大綱不科學
地質勘探教學需要能夠將課堂教學和實踐內容相結合才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這門課程的精髓所在。但是當前的課堂過重追求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實踐訓練的重要性。很多學校對于一些重要的實踐課程沒有安排相應的課時,因此學生的野外考察能力以及產狀測量分析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將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生產工作進行有機融合。
原本教學大綱中明確指示應該同時兼顧地質學理論知識和實踐過程的教學,但是在大部分的實踐過程中因為這個地質構造應力計算條件比較復雜,很多教師直接省略了這個部分,很多學生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無法第一時間從力學的角度來分析構造現象。
2.2課堂模式過于固化
當前大部分大學課堂模式還是比較單一和傳統的,并且學校內部老師的年齡階段偏向于中老年。許多教師在教授知識并且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還是一味強調教師本體的地位,無法和地下的學生實現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探究的欲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當前多媒體教學已經走入了大部分的課堂中,但是因為部分教師年齡過大,因此很多教師無法有效利用這些先進的資源,因此教學的模式無法得到有序改善。
3.教育改革措施
3.1定期更新教學大綱
教師的教育目的在于為資源勘探單位培養專業性的人才,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學生,這樣才能夠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學內容和大綱上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未來的教學大綱應該重視課時的合理分配,在不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的情況下,增加適當的實驗環節,在平常的教學環節適當引進一些勘測工程中必須的實驗勘測器材,并且將其和巖石學,地質力學等學科內容聯系在一起。
3.2改變教學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對地質構造產生興趣才能夠幫助他們徹底領悟地質構造學的具體結構框架,可行的教學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首先在教學環節教師應該能夠對于本堂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牽引和啟發,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傳道授業的角色,例如在討論斷層性質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講述斷層的形成過程,對于接下來的運動軌跡以及具體性質由學生進行相應總結。最后在課后為了能夠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應該進行實踐教育,找一些具體的案例活動讓他們參與分析。
4.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只有培養學生對于地質構造學科的興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門學科,而如何生動有效地將問題表現出來需要相關教師經過長時間地教學摸索才能夠發現適合地教學方式。
4.1啟發式教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為根本的目的,啟發式教學能夠直接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例如對于斷層性質這個問題的描述中,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了解斷層的形成過程以及運動規律并且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慮,鼓勵有能力的學生親手建立數學模型去證明自己的猜想。
4.2實踐引導教學
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檢驗真理假設的正確性,這也是當前大部分學校課堂活動中所缺失的部分,如果學生無法對于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知識的效果也就無從體現。為了能夠彌補這個方面的缺陷應該從如下三個方面做起,首先在授課環節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及理論進行詳細分析,引申教學。然后對于資源勘探方面的學生進行野外實踐培訓,在實踐的過程中穿插一些理論課堂知識。最后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加入教師的研究團隊,參與教案的制作,并且積極參加各種學生競賽。
5.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
地質學是一門偏重于實踐的學科,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只有和現實中的實踐生產相結合才能夠產生出良好的效果。當前國內部分院校的課堂無法均衡分配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的時間,因此學生無法有效將學到的知識和生活聯系。
5.1設置短學期實踐周
本學校的地質地質學課程一個學期共有64學時,其中課堂授課為44個學時,實驗室共有20個課時。本學院目前還沒有組織進行較為專業的地質學野外實踐教學,因為研究經費以及課時時間的限制,但是國內個別的高等院校已經普及這種短學期培訓工作。但是未來如果能夠通過和相關生產單位合作解決實踐周的問題不僅能夠節省大部分的研究經費,學生住宿費用以及教師野外費用,同時能夠較為直接地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
5.2地質填圖實習專題分析
以往的填土實習作業常常是安排在暑假中的實習周,并且設計到少量的野外構造實習,但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實習僅僅只是對地質構造的任何和了解,最多只是會設計到個別地層的形態觀察或者研究。接下來的實習重點工作應該專注于地質記錄,野外地質圖紙測繪以及填土步驟教學等較為專業性的內容,應該增加實踐工作,減少理論課程的教學。因此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多安排低年級的學生跟準導師,這樣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能夠理解導師的授課思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增加自己的專注力。
6.結束語
高等院校的資源勘探專業生是當前地質勘測工作主要生力軍,培養他們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以及分析能力需要有關高校教師能夠不斷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改變教學大綱內容,擴展教學方式培養更加多元化,全面型的實踐人才。
參考文獻:
[1]陷落柱形成與斷裂構造的關系分析[J]. 高麗潔.? 山東煤炭科技. 2018(07)
[2]正斷層影響下導水裂隙發育規律的理論研究[J]. 張海龍.? 內蒙古煤炭經濟. 2018(06)
[3]巷道直流電阻率法超前探測三維數值模擬[J]. 魯晶津,吳小平.? 煤田地質與勘探. 2013(06)
[4]礦井工作面底板水害綜合探查技術研究[J]. 付茂如,張平松,王大設,孫尚云,潘翔.? 礦業安全與環保. 2013(02)
[5]井下槽波地震勘探——預防煤礦災害的一種地球物理方法[J]. 胡國澤,滕吉文,皮嬌龍,王偉,喬勇虎.?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3(01)
作者簡介:李斌(1988.05.28),男,籍貫:吉林省梅河口市,單位: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職稱:地質礦產中級工程師,職務:教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構造地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