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入畫 雷 麗 張 杰 孟 學/青島黃海學院
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些承載著傳統文化的語言、文字、民間工藝、民俗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有的甚至只能在相關文獻記錄資料中才能找到零星半點的記載,現實生活中早已不復存在,人們對于傳統文化認知日漸減少。而隨著人們生活腳步的不斷加快,時間不斷碎片化,人們更加習慣于在自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的交換,自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文化傳播主流方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就顯得愈發艱難。
在2019年5月我們響應山東省十三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提出的“著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號召展開了基于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雙語自媒體實踐研究,希望將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碎片化、典型化,借助抖音、微博、ins等自媒體平臺傳播出去,擺脫人們對傳統文化枯燥的刻板印象,讓人們有趣味地了解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課題將根據以下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調研,形成指導性數據,理論研究方面,根據已經得出的如雙語自媒體文獻的缺失,文化傳播較多集中在教學方面等初步結論,對近幾年本課題相關的文獻進一步整理和總結,并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分析,初步形成研究報告和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也是為后續工作做出更有針對性的指引。第二步根據理論,實際及目標人群三方面的數據,篩選出一個或幾個最符合三方面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相應機構商定完合作細節后,選定視頻具體內容以及拍攝工具,場地,時長等等拍攝相關事宜。第三步進行自媒體的運營推廣,形成周報告和月報告。分別在選定平臺上上傳好視頻,并完成相關工作后,對自媒體進行日常運作和推廣并且日常運作上會有每日訪問量,關注量,點贊量的統計,評論的回復和互動等內容。每天進行數據記錄,簡要分析,并于每周開會研討,分析數據的動態、網友的評論建議及形成周報告。第四步出具總研究報告及論文,結合一年后的日常記錄的數據和周、月報告,再次進行理論探究、相關機構回訪、目標群體調查等工作,然后形成本課題的研究報告,根據我們所記錄的數據來進行自媒體運行下雙語傳播傳統文化的實際效果研究。我們希望采用雙語傳播的方式進行研究,在傳播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希望能使地方傳統文化走出國際化的步伐。到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前期基礎文獻及資料收集,采用swot分析方法進行了傳統地方文化傳播市場分析和雙語傳播可行性分析,并進行了部分作品的錄制以及投放工作。
自媒體運用自媒體方式進行青島非物質文化傳播的影響主要在于雙語教學和傳統文化傳播兩個方面。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導致信息的時效性更短、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途徑和范圍更廣,高速的信息傳播與經濟全球化為青島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添加了不同的色彩。
在雙語傳播的方面,現在普遍偏重于金融、貿易等專業領域,而對于地方傳統文化的雙語教學和傳播是十分罕見的。雙語傳播青島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對于雙語教學方式會產生如下影響:(1)豐富了教師們對于雙語教學研究,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于目前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已有深度論述,尤其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及西方文化的強勢下處于“失語”狀態做了深刻探討,但大多集中在英語學習和教學領域。當前學術界相關研究略顯碎片化和片面化,這很容易導致非此即彼,或者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認識誤區。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語媒體尤其是自媒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他們是可以被共同優化、共享和整合的,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擬填補相關方面的空缺。(2)將青島本地文化尤其是不廣被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雙語教學相結合,也為作相關教師應用型教學的一個思路參考。在普通的雙語教學中,教學課程大多為歷史文化、文學研究、傳統習俗等,很少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和傳播帶入日常教課程中去,而本次課題的研究會為雙語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和活力。(3)增加了雙語教學的方式,改變雙語教學常態。雙語教學大多拘泥于課堂之內,形式刻板趣味性低,很少融入日常生活,無法為學生創造良好語言環境。而應用自媒體進行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小視頻方式進行雙語教學工作,一方面迎合了當代人習慣使用網絡學習的日常習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不同于傳統雙語教學內容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了解較少的方面,內容新穎形式獨特,可以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些影響對于今后雙語教學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寬了雙語教學的方式,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傳統文化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雙語自媒體傳播方式不僅對于雙語教學方面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也產生的多方面的影響:(1)改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上的失語狀態。近幾年,國際中我國傳統文化國際失語狀態逐步轉好,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上仍舊處于沉寂狀態,我們應用近年來科技快速發展的良機將自媒體技術應用到青島非物質文化的宣傳上來可以讓中外友人進一步感受中國文化尤其是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茂腔、嶗山道教音樂,膠東大鼓,即墨柳腔,青島草編)的韻味,幫助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走出國門,彰顯青島文化魅力,傳承中國特色。(2)加深人們對于青島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文化自信。青島作為世界著名的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擁有世界著名的青島港,是世界著名的貿易中心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外籍人士來到青島,這里作為我國十大的宜居城市之一,也居住著一批深受青島所吸引各外籍人士。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這座城市的印記逐漸被商業化的步伐逐漸抹去,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僅僅只被極少數人所知道,而此次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為青年一代的青島人和熱愛這片土地的外籍人士提供了解和認識這座城市傳統的平臺,使他們更加深入的認識美麗的青島。(3)擴寬了青島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播途徑。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生活的步伐,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傳統的傳承和傳播手段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僅存于零星半點的文獻記載和極少數人記憶中。把自媒體技術應用在青島非物質文化遺傳上來,會使得更多人開始關注這些逐漸消失的傳統藝術,讓更多人產生了解和學習傳承的想法,能有效擴寬青島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播途徑。讓青島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于青島本地傳播,還可以一步步走向世界。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雙語自媒體應用研究目前的不足及解決對策。
目前我們研究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雙語自媒體的實踐應用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還是較為稚嫩,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會限制我們研究工作的后續發展,對研究的下一步發展是弊大于利的。這些不足主要體現在:(1)目前作品市場接受程度,未達到預期目標。在研究之初我們針對的目標人群已經定為15 -40歲的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包括中國人和外國友人),國學學生以及想要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學生,意在針對這些青年一代的有生力量宣傳青島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我們的大多在15-25歲的學生中流傳,但在25-40歲目標人群市場中所產生的市場效應不大,沒有達到預期目標。(2)宣傳工作不到位,作品發布渠道少。傳統文化的自媒體應用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市場接受程度不明,前期作品聚集人氣少。而且目前我們的作品除了在抖音、微博兩大平臺播放之外便是在我校及周邊學校文化機構傳播,傳播范圍小使得作品的影響力小。(3)雙語作品受眾有限,語言問題造成一定宣傳難度。我們采用雙語傳播的方式去宣傳傳統文化使得本就晦澀的傳統曲藝使人更加難以理解。
針對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雙語自媒體研究目前的不足所提出的解決對策:(1)根據市場推出系列新作品,聚集人氣。根據目前已推的作品數據以及市場調查研究受眾市場需求,找到市場需求與所宣傳的作品之間的聯合契機,提升作品品質,在現有市場的基礎上根據未來目標受眾做出更易認可的新作品。(2)擴大產品傳播范圍,采用線下線上雙管齊下的宣傳手段,增加宣傳力度。目前我們的都投放在抖音和微博兩個國內自媒體平臺,在其他地方沒有投放。我們可以將作品投入更多的自媒體運營平臺,除了國內自媒體平臺之外也可以講雙語傳播視頻投放到如INS、油管、臉書等國外自媒體互動平臺,做到國內外市場同時投放,在國內傳播的同時也走向國際;線下我們應積極將我們的作品向外推薦,使更多人去網上關注,如:利用學校資源與當地其他高校聯系將作品投放到他們的官方平臺,增加作品的關注度。(3)提高作品品質,克服語言障礙。在現有的基礎上改變原來作品語言風格,使用更加簡潔直白作品表達方式部分較為晦澀英文翻譯的可以使用其他簡易單詞代替,深入淺出的介紹作品中展現的青島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使更多地觀看者能更直白快速地理解所介紹的傳統特色。在一部分作品下可以使用字幕,便于理解。(4)擴大作品收集范圍。以青島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點,逐步擴大宣傳作品的地域范圍,以點帶面,逐漸輻射到全青島,全山東,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傳技術和藝術的宣傳來。
本課題以文化自信為淵源,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提出的“著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為指引,并通過理論整理與分析得出中國文化傳播處于失語狀態且論述多在教學方面,島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雙語自媒體研究缺失的現狀,擬將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語自媒體和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三者結合。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山東指明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有利于文化強市,甚至強省新局面的形成。本課題涉及教育學、管理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學科,并嘗試自媒體時代傳統+雙語的創新,理論上能填補雙語自媒體、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領域的空白,實踐上既是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雙語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結合,也是應用性教學和實踐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