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東北師范大學
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作文,無論是平時的練筆還是考場作文都經常出現假大空的現象,作文質量平平,寫作興趣低下,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迫在眉睫。這不僅是學生的問題,教師更應該反思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效果。可喜的是很多的優秀語文教師進行了的饒有成效的探索,作文教學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然而,作文教學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寫作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新課改之前,語文教師心中的作文課就是講寫作方法,現場作文,教師批改,下發作文這四步驟,作文的指導僅限于寫作之前,給出作文題目后,為學生展示精彩范文,分析范文的優長之處,講解寫作過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學生聽,教師講,教師講罷,好像就完成任務了,緊接著學生就開始作文了。然而,只要是有寫作的經歷,就會了解一篇文章從準備到構思到行文,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行文過程中,都是學生獨立完成,殊不知學生更需要的是寫作過程中的指導,就算是評改能夠給學生提供一些補充性的指導,可是當時的寫作情境已經不能復現,指導和練習脫節。如果教師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則可以大大縮短他們由“生”變“熟”、由“拙”到“巧”的路程,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寫作教學的每個階段中都應該有具體明確的可操作的內容,比如寫作前講的材料應該典型新穎,應該教會學生怎樣才能做到選材典型新穎,練習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時機,學生處于寫作情境中,教師即時的點撥會更加有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比較傾向于學生當堂作文,很少會留有關作文的家庭作業,這是因為在課堂完成的當堂作文,定時定量,學生不會出現拖沓的情況,此外,平時這樣的練習也有助于學生適應考試作文的時間,而且,在作文過程中遇到困惑的可以隨時找老師交流,及時消解疑慮之處,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果類似的問題超過三個學生問到,教師會在全班統一講解。漸漸地,學生學作文寫到一半不知道接下來寫什么的情形會越來越少,寫作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有的教師在講解作文技巧時,大談寫作理論,甚至是文藝學理論,文章學知識,看似高大上的理論知識或許不是很好接受,以中學生的知識閱歷,根本不能消化吸收,更不能將理論運用到寫作中,從關于寫作的研究成果中不難知道,寫作教學主要不是“闡釋原理”而是“運用知識”。靜態的章法技巧將寫作與生活割裂開來,那么,隨之而來的作文教學就會變得僵化和模式化。教師忽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不知道從何寫起,學生的作文中,常常出現假大空的現象,此種現象,屢禁不止,考試考砸了郁悶沮喪——看所有的景物都黯然失色;教師兢兢業業——深夜燈光下為學生批改作業;被人批評心灰意冷——看到小草頑強生長——感受美好;上學途中感受人間的真善美——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馬路上攙扶老人;還有甚者,為了照應考題“感知堅強”的主題,不惜編造內容,寫自己的家人離世、得絕癥……諸如此類的作文內容屢見不鮮,毫無新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陳菊飛,鄧彤針對作文假大空的現象提出了三大策略,分別是:游覽“假文陳列館”,問診“假文門診室”,矯治“文章虛假證”。讓學生認清楚什么是作文之假,假作文不合情理,大而化之,空洞無物。針對“假”,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做到合理化解釋,不斷追問自己,我這樣寫有真實感嗎,讀者會相信嗎?針對“大”,要求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寫清楚前因后果;針對“空”,要求學生加入足夠的細節描寫,活靈活現呈現事物。李吉林老師的“情境作文”主張創設典型場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李元昌提出“大作文”概念,主張學生走出“小課堂”,深入社會探索素材;張化萬“生活作文”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這些優秀教師的主張可能名字不同,但是核心都是讓學生的作文內容充實,有話可說。
以表達方式之一的描寫為例,描寫包括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包括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不僅有人物的五官長相,還包括人物的衣著服飾,身材等等,而且要清晰的區分外貌描寫和神態描寫,神態描寫是側重動態的,外貌描寫是側重靜態的。教師進行作文指導時,涉及到描寫就會把這些描寫方法和需要辨析的關鍵點都講給學生,學生真正學懂、學透。一節課時間有限,如果教師的講授面面俱到,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沒有一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這些內容是如此紛繁復雜,一篇作文中根本不可能會全部涉及,學生的作文一定是根據內容的需要,運用某幾種描寫方法。
因此,教師應該做到許冬吟,代順麗所說的“錨定”,講哪個寫作知識,取決于教師對學情的分析,比如同樣是教描寫,項恩瑋老師根據學生描寫粗略,鎖定的教學內容是通過“視聽味嗅觸感”多種感知維度的知識學會描寫細膩;鄭桂華老師根據學生描寫太過主觀,確定的教學內容是通過“有什么,怎么樣,像什么”的知識學會寫作真實具體;王從從老師根據學生不會描寫人物的學情,確定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分解動作,結合情境”的知識 學會描寫動作細節表現不同情境中的人物。傳統的寫作教學忽視學生訴求,教師只管一味的灌輸而沒有針對性,今天的語文教師教什么,完全要依據學生需要什么,這樣的作文指導才能事半功倍。
絕大多數學生寫作困難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體“壞死”,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局部改進學生寫作問題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改善學生寫作不必要給學生講系統化的全面的知識,只需要對其關鍵處加以指導。近年來,微型寫作走入了我們的視野,細化作文教學,從細節處激發學生內在寫作動機,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沈建軍詳細探討了微型寫作的基本理念,相關研究及實施范例,微型寫作的“微”,主要體現在課時目標單純集中,教學內容具體明確,教學流程簡約精要,教學創意精巧入微。講究人人參與,一課一得,有五種基本課型:基于生活應用的寫作課、基于文本閱讀的寫作課、基于問題解決的寫作課、基于任務活動的寫作課、基于應試指導的寫作課,訓練點是學生寫作范式中的“零部件”,寫好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情一理,教師在作文的整個過程中都參與指導。如“用概括法彰顯議論的力量”;“文章要講究起承轉合”;“用倒金字塔式語段仿寫一段話”。微寫作目標清晰,針對性極強,聚焦核心困難,解決要害問題。于漪曾在三年教學中對學生50次寫作學習進行50次作文教學,根據學生情況,側重進行某個知識點的練習;管建剛在作文評改中“挑刺”,指出真切的問題,以“病例集中”的方式出示;鄭桂華作文教學“用事實證明觀點”這節課就是沒有面面俱到,聚焦一個關鍵問題,力求一堂課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由于高考中,無論學生水平相差多么懸殊,在作文這部分,也不會拉開太大差距,所以很多語文教師會把重點放在現代文閱讀理解、課內外文言文閱讀等方面。寫作不受重視首先就表現在分給作文的時間非常少,有的學校每周會安排一次作文訓練,有的甚至一個月練一次,有的甚至不會單拿出時間來組織學生寫作文。其次,由于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信息就是寫作文不是特別重要,學生也就不重視作文練習,老師布置寫作文的任務了,學生草草了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精妙構思。此外,學生自己很少寫周記、日記來為自己積累作文素材,寫作文被學生當做學習任務被完成,那么,學生的作文就永遠也無法達到葉圣陶說的“說誠實的自己的話”,不是有感而發,而僅僅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
語文教師應該做好教學計劃,提前規劃作文教學的課時和課程安排,很多作文課上得隨意,甚至連教學目標都沒有,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作文教學應該和閱讀教學一樣,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系統全面的教學規劃,重點關注學生能夠從一節課中學會什么。除了單純的課上寫作,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讀寫結合,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外寫作活動,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步驟,教師的批改能夠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寫作中的問題,但是現實是學生不重視教師的批語,作文本發下來以后,掃一眼就收起來了,如果作文分數很低,批語都是批評的內容,學生甚至會撕下來丟進廢紙簍。這樣看來,教師的批改是無效的,批改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學生并沒有從作文批改中受益,而且,面對好幾十份甚至上百份的作文,教師的壓力是很大的,工作量如此多,教師就不會很有耐心仔細看每位學生的作文,批改漸漸應付了事,沒有真知灼見,都是“構思合理,語言優美,感情真摯”等四字套話,這樣的批改流于形式,就沒有必要了。
饒杰騰指出:關于“改”,多改不如少改,增加字句不如刪減字句。改作文不是把它們改成杰作,是要把它們改成文從字順的文章。不僅要指出原作的錯誤,而且最好是能說明其所以然。學生明了了,以后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①學生的作文中有錯別字或者語法錯誤,一定要糾正,以免學生一直錯下去,葉圣陶和呂叔湘修改作文尤其重視這點。學生的寫的是作文,不是流傳千古的文章,不需要內容多么跌宕起伏,撼動人心,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忠實原文,稍加修改,教師也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當面指出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這樣也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批改作文的主體也不一定只有教師,學生可以互批,開展互為讀者的提問與質疑,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讀者意識。學生共同參與寫作學習活動,可能為寫作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變革。②
筆者的認知有限,僅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出發,淺析中學寫作教學現狀,我們明確寫作教學尚且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正走在改革的路上。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明確了問題就能夠有更好地改進和提高,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深刻領會新課標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注釋:
①饒杰騰.民國國文教學研究文從·寫作卷[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6):197.
②鄧彤.寫作課堂教學的“不當為”與“當為”[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20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