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淑妍/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是學生從校園進入社會的試驗田,大學生在學校里做好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首先要學好的就是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處理。大學生與寢室成員之間的關系則是最基本常見的更是對其自身在校期間成長發展影響最持久最要緊的一段關系。同時,寢室作為大學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是進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溝通的重要地點,更是人際關系危機爆發的高發地帶,[1]處理不當對個人以及室友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以下案例著眼于大學新生真實的寢室人際矛盾,以此為當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緊張等現狀問題提供可借鑒的建議方法。
張同學,女,大一學生,第一次新生見面會時,她非常樂于展現自我,分享交流,給人初步的印象是一個天性開朗、直率天真的孩子。但一周之后某一天中午,張同學氣沖沖踏進老師辦公室,在還未說明事情緣由情況下,就開始不停地痛訴著她眼中的那些“奇葩”室友。經過五分鐘左右發泄后,輔導員老師大概抓住了她的內心想法:我很干凈、也很好,是她們不好,憑什么指責我?我不愿跟這些同學住在寢室里……當時該教師選擇先耐心傾聽后引導交流的方法,幫助她緩和激動的狀態,并在征求她本人和家長的同意后,允許其當晚請假就近回親戚家借宿一晚,給予一定的情緒舒緩空間和時間。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新生適應性問題,但第二天班內同學卻向該教師進一步反映情況,原來張同學在班主任老師也不知情、未辦理任何手續的情況下,私自搬離原寢室,并入住了其他專業的學生寢室,這一“我行我素”的行為,引起了老師們的重視,根據她本人闡述,從頭至尾不覺得自己做得有何不妥,而且整個過程得到了家長的認可。隨后在與其父母面對面交流過程中,他們也坦言:張同學是家里獨生女,從小到大基本滿足她的任何需求,孩子接觸的圈子也較小,集體住宿生活對她而言是第一次,更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可見,張同學這一行為背后的動因其實并不簡單,走進張同學真實成長經歷的第一步也就此開啟。
(1)如何轉變張同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交往模式,例如:與人交往時,往往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遇到問題時,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更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進行思考。[2]
(2)如何改善家長與張同學不良的溝通互動模式,減少長期以來存在于三人之間的“根深蒂固”的交流觀念和行為,建立平等舒適的親子關系。
(1)善于做“加”法,適應集體生活。入學近一周,張同學的作息時間與同寢室成員有很大差異,晚11點之后還不能正常就寢。主要原因是第一次離家住校的她,對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整理收拾、公共空間洗漱等非常不習慣,導致其動作緩慢、喜歡單獨行動。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輔導員老師和宿管員阿姨多次分工合作,走入張同學的寢室,引導她關注其他室友有效的物品規整方法,保持寢室空間整潔有序,同時,鼓勵她在相處過程中應該尊重寢室內部的規則,與同學們加強溝通,因為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習慣必然會在群體生活中造成一定的小摩擦。只有熟悉和信任度慢慢建立后,公共空間的共享使用等日常接觸才能更加自如。
(2)勇于做“減”法,淡化深層依戀。從小寵溺的教養模式,讓張同學的生活存留了很多父母的印記,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是三人結伴,近二十年形成了深度的依戀關系。在輔導員老師的慢慢助推下,家長們也逐漸意識到,集體生活畢竟不是家里的親人之間的“小集體概念”,寢室成員基本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對寢室生活中的某些具體問題看法也各有差異,需要時間磨合。張同學的母親感嘆道:盡管前幾年已經在努力嘗試做出調整,但自己的女兒可能還未完全認識和接納,收效甚微,希望借助這次歷練和經驗教訓,幫助孩子減少依賴,獨立成長。
(3)樂于做“乘”法,團結朋輩群體。利用朋輩這一“過來人”的身份,對張同學進行“傳、幫、帶”引領教育。張同學天性是熱情開朗的,雖然與同寢室同學一開始會有摩擦,但與一些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班內同學、社團活動成員比較投緣合拍,符合張同學傾向于與他們暢聊的心理需求。為了發揮張同學自身的這一特點,學校通過多種多樣的與寢室相關的文化活動營造溫馨的寢室氛圍,搭建該生與寢室室友共同合作、互相學習的實踐平臺,給予她更多改善提升人際關系的機會。同時,充分發揮目前所在寢室寢室長的作用,使其成為與張同學、宿管員阿姨、輔導員老師、家長之間溝通的有效紐帶,能第一時間了解到該生的情緒變化、生活需求等。
(4)敢于做“除”法,打破不良互動。在與輔導員老師和家長的交談中,張同學一直處于盛氣凌人的指責狀態,認為她是對的、好的,其他人都是錯的,不好的。而坐在邊上的母親,更多的是以溫柔暖心的語氣讓孩子不要太激動,有話好好說,多聽老師講。她們幾乎毫無保留地展現了“責備型”和“討好型”這兩種溝通姿態,一強一弱的互動模式使得交談進程中斷了好幾次。輔導員老師選擇與張同學和其母親進行單獨地坦誠對話,反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張同學能以更加平穩的語氣講述做出上述舉動的緣由,并意識到自己不該任性地無視學校規則,不思后果,只考慮個人的感受,這些變化也離不開周圍同學對其的接納、理解,讓大家看到張同學身上的閃光點,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環節。最終,張同學自愿搬回原來寢室,嘗試重新開始,整個學習生活的狀態明顯好轉。
(1)懂得透過表象看實質。上述案例既是一個如何與大學室友相處的人際關系問題,又反映了當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教育背景、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問題。為此,當老師們第一次接觸學生的困惑問題時,不能當即單一武斷地做出判定,要從重要他人等渠道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并經過深入細致地交談了解后,一層層找準和剝離關鍵點,從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予以“對癥下藥”。
(2)重視原生家庭教育影響。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在原生家庭當中學到了什么,正如此案例中的張同學及其家長的表現,能讓我們看到學生心理和行為背后所隱藏的緊密的家庭教育紐帶關系,原生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契合度和生存姿態的諧和性都將影響和改變學生乃至整個家庭的發展走向。
(3)發揮傾聽+共情的雙重力量。愛需要表達但更需要傾聽和理解。在此案例中,使用最頻繁的育人方式便是談話。老師們充分發揮了共情和傾聽的談話技巧,嘗試回顧多年前自身在大學校園里的生活、人際關系相處的場景和故事,與學生、家長分享,讓其感同身受,有了這一良好的基礎,后續的交流就很順暢。同時,認真用心傾聽,為學生提供表達自由和空間,引導她開啟一條從自我表達到自我剖析再到自我選擇的良好成長路徑。
正如著名教育家馬柯連卡曾說道:“當你對某個學生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還不見效,感到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愛。當發覺愛也不行時,說明愛得不真,愛得不夠”。總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圈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無形的財富,在大學生活里靈活妥善地處理好與寢室成員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既需要全面、多角度地對自己進行審視,也需要宿舍集體全方位的互幫互助,更離不開父母、老師的陪伴和關愛。愿我們的心中有愛,眼里有陽光,珍惜一路上相伴之人,好好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