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增/嶺南師范學院
現階段,我國意識形態培養的重中之重便在于對十九大精神的研究和探討,這也是高校生為人才輸送基地應當承擔起的責任和工作。而教師作為思政課程知識傳授的核心主體,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實踐者,守衛者和傳遞者,其自身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課堂的質量和效益。因此,高校也應當將教師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同自身的教學質量緊密結合,對教師這一隊伍進行培訓和教育,幫助其優化素質,提升水準,建立起專業化的高素質隊伍,打造推動社會主義思想傳遞的重要力量。
意識形態能力是體現高校思政教師水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體現高校思政教師基本素養的根基。與此同時,意識形態也是共產黨從始至終都堅持開展的重要思想工作,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思想指導。而我黨也充分認識到高校在這一領域作用的關鍵意義,以高校為基點建設意識形態能力培養的陣線,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優勢。而意識形態能力指的就是在學習了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個人成長的綜合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斗爭能力。
同時,我國十九大的召開也對以往的意識形態作出了鮮明的調整,思想領域的主題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并且也帶領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而在這一新時代的發展中,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也更加復雜,所涉及的主客觀因素也更加多樣,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和風險。而高校作為共產黨所選擇的意識形態培養第一戰線,其工作和教育的敏感度也不言而喻,。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教師的意識形態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決定作用。以上這些也足以說明,意識形態不僅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也在思政課教師的發展中占有很大分量,這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是推動高校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檢驗高校在新時代下發展成果的試金石,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加以輕視[1]。
現階段,盡管大多數高校都已經將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納入自身的工作范疇,但由于我國剛剛步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這一工作所面臨的局勢也具有十分明顯的波動性,因此在教師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上仍舊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具體的弊端可以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意識形態代表的是國家政治層面的基本思想,而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也是國家政治教育的落實和延伸,思政課教師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領頭羊,其自身的職業角色也無可避免地帶有政治屬性,從根本上是為國家的政治建設服務的,這也是區別思政教師同其他學科教師的重要標志。也正是由于這一政治屬性,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師也必須要將政治中的有關內容帶入課堂,為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和概念,包括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等。但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也是具有學術性的科研人才,他們肩負著高校各類學習項目的開展,肩負著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重任,這也就說明,思政課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有所收獲,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體驗到知識的獲得感。而在這兩種性質的共同作用下,思政教師的責任就具有雙重性,既要保證國家政治意識的準確傳遞,同時也要保證自身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好感。這就意味著,思政教師所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嚴峻,部分思政教師并不能良好平衡這兩方面的關系,往往會顧此失彼,輕重不分,這樣也會降低學生的興趣[2]。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下信息平臺的建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學生獲取信息和數據的渠道變得更加多樣,這也就讓學生從傳統的信息收集模式中脫離出來,他們不再完全依靠教師進行講解和告知,而是掌握了信息搜集和查閱的主動權。許多學生會選擇更加簡便快捷的方法去了解問題,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師的引導,忽略了主流價值觀念的吸收。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者,在這種快信息時代面前,也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教師引導學生跟隨自身步伐的難度明顯提升,對思想的傳授和理論的講解也更加曲折,自身教學對學生的約束力和引導力大不如前。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開設,并不僅僅要求教師掌握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教師對其他范圍的理論有所涉及,包括金融,歷史,科技等等方面,但有相當一部分思政教師卻并不能做到知識學習的面面俱到。而且,許多思政教師還不能熟練運用各類現代換設備,因此也無法跟隨信息技術發展的腳步,讓學生獲得更為先進的教學體驗。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心情平靜,也是他們在知識層面上受到的挑戰。
根據上文中所敘述的當下思政課教師在意識形態能力培養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大致將解決的措施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只有首先將自身的基礎知識扎牢,才能有資格去幫助學生進行研究和學習,只有建立起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信仰和信念,才能真正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傳遞清楚,帶領學生跟隨自身的腳步和節奏,培養學生成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學習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
要給自己時間上的緊迫感。教師要堅信馬克思主義所持有的理念和立場,并將其內核融入到自身的課堂教學中,與當下社會意識形態培養的核心與重點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論的準確傳播。學生在教師言行的帶領下,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對馬克思主義的敬畏,進而從行動上加以實踐和落實[3]。
現如今,高校開設思想政治課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要讓學生在立足于當下背景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當更加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現狀,分析并研究國民經濟發展的情勢,以此來充實自身的思想論點,將理論與實例加以融合。教師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融入鮮明的社會案例,論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應用的正確性。并且,教師也應當將自身從傳統理論學習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要真正深入到社會中去,通過實踐活動來鍛煉自身的技能,并且加深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優化原有的教學體系結構。同時,教師也應當反思自身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改變過去照本宣科的弊端,真正將社會發展的現狀同教材內容相結合,從實踐中總結真知。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意識形態能力,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將所學所感更加靈活地傳遞給學生。
筆者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過,當下學生接收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被動接受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課程的發展,學生也不再全盤接受教條化的教學體系,他們更加傾向于直觀且生動的表達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教師就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新意識形態傳遞的途徑,教師可以將馬克思主義以歌曲或者是視頻的方式表現出來,提高其生動性與趣味性,讓自身的課堂更加活潑生動。并且,教師也應當在課堂上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馬克思主義資料,例如歷史發展軌跡,主要事跡,重大記事等等,讓學生在利用技術平臺的基礎上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內涵。與此同時,高校也應當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創教師意識形態能力培養的新局面,形成協同合作的機制,創新合作平臺,互相教學資源,傳遞實踐信息,將有用的經驗和實踐結合起來,加以推廣。
綜上所述,持續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能力的建設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這是保證高校思政課堂質量的應有之策,也是推動教師隊伍壯大的必然選擇。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高校應當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統籌培訓,要讓教師充實自身的知識層次,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并且,教師也應當根據思政課程的開展現狀,為學生設置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思維,傳遞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涵。意識形態能力的培養任重且道遠,要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