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汶佳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重要內容。體能訓練是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個性化的體能訓練滿足了高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需要,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即使目前少部分高校進行了體能訓練課程改革,但大多數居于形式,未起到實質性作用。各學校未重視體能訓練方面的培訓學習,致使高校教師沒有對體能訓練產生充分認識,不能掌握體能訓練有效的訓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學生體能素質水平的提升,這也是學生身體素質降低的一方面原因。基于此,如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有效開展體能訓練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體能(physical fitness):是活動的人在體育運動中所展現出來的循序漸進保持運動的能力。[1,2]體能的內部構成要素[3]主要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能四個部分(如圖1),在以往研究中的部分學者還認為應包括健康水平等要素。

圖1 體能的內部構成要素
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結合專項需要并通過合理負荷的動作練習,改善人的身體形態,提高學生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充分發展運動素質,促進運動成績提高的過程。[3]體能訓練原則:是依據體能訓練活動的客觀規律而確定的組織體能訓練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是訓練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體能訓練包括漸增超負荷原則、專項性原則、多變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可逆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改革、發展,學生背負繁重課業壓力,其身體素質狀況一直深受關注。然而體育教學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筆者整理相關理論研究資料中發現,體能訓練已經作為一個熱點話題被國內外研究學者進行討論,并應用于各專項運動訓練中。目前,已有大量研究[4-9]表明,對全面提升專業學生、大眾健身等人群的身體素質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學生的年齡基本處于19-23歲之間,這個階段正值青年,且各項生理學指標基本處于峰值,保持一個良好的水平。據研究發現,中國在校大學生體質測試數據顯示出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持續下滑[10-12],特別是耐力素質、力量素質、柔韌素質以及50m跑等方面,大學生的成績甚至低于高中生[13],且大部分學生的身體狀況存在差異性。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是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對當前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嚴峻問題,包括體育教師在內的相關高校教學部門,應該引發深思,鼓勵積極轉變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實現教學課程模式轉型。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體能訓練的專項性原則完好契合學生的個性心理需求,依據學生能力水平進行分級,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分層,以滿足高校學生的個性需求作為核心要義。體能訓練可以作為高校體育教學中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有力手段之一,可以從不同方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使高校學生體質水平全面發展。
肌肉力量水平可以顯示出人體的力量素質,也就是人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體能訓練可以作為發展學生四肢力量水平的一種手段,增強學生上下肢的肌肉力量,除了降低或防止運動損傷發生率,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制定有針對性力量訓練策略,利用沙袋、啞鈴、瑞士球等輔助器械進行,加強學生的四肢、腰腹部以及背部的肌肉力量。在實踐教學課程中,若班級人數較多,可以多選擇以無器械訓練為主,如自重半蹲、深蹲、俯臥撐,卷腹等用來增加大學生的上下肢和核心肌群的力量。
速度素質是指人體或者人體某部位快速運動的能力,它是人們在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在體能訓練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繩梯進行快速跑、小步跑以及變向跑的練習;還可以通過小欄架進行快速高抬腿跑等練習方法,強化學生上下肢協調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速度素質。
心肺耐力水平是指人機體克服疲勞的能力,取決于器官與系統之間的氧氣代謝,如呼吸,再循環和肌肉。在訓練課中,教師可以利用高強度間歇訓練法進行變速跑,折返跑或者游戲等,加強學生呼吸功能,提高有氧耐力的基礎條件,增強生理功能水平,進而提升學生心肺耐力水平。
靈敏素質是指在適當的刺激下對當前狀況快速反應的能力。在一般的靈敏練習中,具備以下特點:強度較大;速度較快;次數不宜多;時間較短。靈敏素質是學生可以快速掌握運動技巧的重要素質。在體能訓練手段中,提高學生靈敏素質的方法較多,其表現的趣味性也較強。一是,可以利用不同方向閃躲讓學生自主進行或使用器械輔助進行。二是,可以利用組合式多變的練習方法進行練習,例如不同動作之間的快速銜接。
柔韌素質是指人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幅度、肌肉和韌帶的伸展能力。柔韌素質被認為是評估身體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體能訓練可以作為提升學生柔韌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練習課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柔韌素質練習時利用靜態拉伸和動態拉伸的方法,練習中應該注意兼顧關節相互聯系的部位,注意與時間和溫度的關系,逐漸加大動作幅度,切記急于求成,多種方法手段相結合,且發展柔韌素質需要持之以恒。通過訓練可以增強身體各個關節功能的獨立性,保持各個部分的肌肉彈性,以保證關節充足的活動范圍,進而良好地發展學生的身體柔韌性。同時柔韌素質的改善對于預防運動損傷、促進體能恢復也具有積極作用。
抗壓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高校學生正處于從少年階段到青年階段的過渡期,從高中升大學后,很多學生遠離父母的庇護,許多問題需要獨立解決,適應種種困難。由于高校學生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有一定的差距,步入大學之后與社會接觸較少,工作之后很難快速融入社會之中,通過體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進而快速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不僅如此,也可以幫助高校學生保持良好身體形態,提高自信心。
總結來看,體能訓練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主要以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為主,將學生的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及心理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體能訓練的練習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主體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國外大多數高校中的各個運動隊的體能訓練,為運動隊員保持良好的身體體能素質,均聘請職業體能訓練師進行隨隊服務,以便于為專項運動訓練打下良好基礎體能素質。在國內的高校中,多數高校中很少關注過這方面的教育保障,各個學校的運動訓練隊的體能訓練大多由教練一人負責,包括公共體育課的體育教師,對體能訓練的認識不足,仍然保持傳統的訓練方法手段,提升效果欠佳。
隨著體能訓練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在國內外各運動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也受到了各運動隊教練、老師的一致認可。即使有些教師、教練從思想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由于沒有完備的訓練計劃和實施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的進行實施仍然難以實施。在現代信息社會,即高校各個體育相關部門應該加強體育教師外出學習活動,或者邀請有影響力的專家在學校進行此方面的知識講座,以及定期組織教師開展線上線下體能訓練方面的學習,逐漸提升體育教師訓練水平。
較高的運動水平和良好的身體運動狀態,不是一日形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在實際的訓練中,體育教師、教練需要嚴格遵守漸增超負荷原則、專項性原則、多變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可逆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等體能訓練原則,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體能訓練,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保障實際訓練效果。所以,實踐訓練前期,教師要做好課程訓練長期規劃,按各個計劃要求做好訓練調整。在訓練課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專項性原則,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區別對待,制定出專項體能訓練計劃。另外,教師還可以依據不同的運動項目研制不同的訓練方案,并將兩者進行有效融合,使體能訓練和運動技巧訓練都能獲得提高,使學生掌握更為專業的運動技巧。
將體能訓練與健美健身理念相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形態意識,使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從根本上意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健康的體魄是進行一些行為活動的基礎,當前高校大學生即使都對此表示認同,但由于自身的自制力薄弱,在具體實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該選擇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監督,不斷強化正確觀念的引導,增加體能訓練方面的鍛煉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體能訓練是實現健身健美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體能訓練課程相對于運動技能課而言,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感,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能訓練課教學中,指導教師不能一直使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當前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高校教師需要增加自身新的知識儲備,主動探究新型的體能訓練方法,例如: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Crossfit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TABATA訓練以及YOYO耐力測試等。將這些訓練理念與方法融入課程教學中,積極與傳統訓練方法相融合,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高校體育教學的方法體系。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HIIT和TABATA兩種訓練方法耗時短且運動訓練效果顯著[14,15]。
高校體育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更要努力使學生自主掌握訓練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使學生早些擺脫大部分業余時間在寢室度過的生活狀態,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學生健康水平是各研究工作者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應積極努力研究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為扭轉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趨勢獻計獻策。筆者探索出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體能訓練價值,提出實現體能訓練在公共體育課程中的模式轉型策略。未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引入體能訓練理念,將是盡早實現體育教學目標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