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夢 曾聰 何長歡 姚鵬
目前大學生創業存在很多的現實問題,比如大學生的創業團隊建立、創業啟動資金來源、創業指導教師的經驗與能力、對創業政策的解讀等[1]。如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發展,成為高校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多數學生對創業存在恐懼心理,認為創業成本較高,且在管理營銷等方面存在知識短缺、能力不足的現象,在創業方向選擇、創業資金來源、創業團隊的建立上亦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很多學生雖有創業意愿,卻很難實現。
首先,傳統的大學教育課程主要在專業領域。目前,高校普遍疏于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創業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2]。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重點放在應試上,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大學生創業對創業者的創新能力要求極高。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由于缺乏創業能力的相關培養,被互聯網時代顯現出來的一些創業特例吸引,認為只要足夠吸引眼球,能夠引起話題量,創業就可以輕松成功;此外還存在空想派,自身有了想法之后,只追求創意,不能全面考慮各方面因素,不進行市場調研與分析,盲目開始,迅速結束,最終導致創業失敗。大學生創業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需要創業者在專業、管理、財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我國應試教育培養的人才大部分在“專”,很少有人能夠在大學階段廣泛涉獵,培養自己的興趣及愛好,更缺乏人際關系方面的協調能力,這些都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另外,大學生創業者還存在對政策把握不準、缺乏鍛煉平臺、缺乏啟動資金等問題。政府越來越鼓勵大學生創業,不同地區對大學生創業有不同的政策,很多創業者在對政策的解讀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缺乏指導,導致相關政策把握不準;在各高校內,存在就業機會給在校大學生提供兼職,但很少有給創業者提供的鍛煉平臺,導致大學生對創業十分陌生;對于在校大學生,目前仍處于家長提供經濟來源的階段,很少有人手中會有大量資金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這也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之一。
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對高校教師也是一個考驗,高校教師來源一般有兩個方面:一種是從高校學生成長為高校教師,雖有高學歷,但缺乏社會歷練,可以用專業知識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教育,但學習之外卻很難給學生帶來幫助;另一種就是教師來源于企業,雖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但缺少創業經歷,因此無法從自己經歷中帶給學生經驗與幫助[3]。在目前大眾創業的背景下,經濟模式多種多樣,高校教師在本就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很難拿出足夠的時間去學習了解,這也就給高校教師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復雜性,另外,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很多新型創業模式都是曇花一現,但卻給高校學生帶來了一些沖擊力,導致不少創業者盲目追求快速發展,造成虛假繁榮的假象,創業指導教師也缺少經驗,無法準確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朝陽產業,指導工作無前例可循,無法構建完善的指導體系,這不但給高校教師的創業指導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創業指導師資團隊的建設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政府對高校大學生創業支持力度的增加,對高校創業指導教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就對創業指導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4]。
在大環境下,高校創業指導教師要想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必須通過各種渠道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具備創業指導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深入研究大學生創業的各種模式及本質,形成完備的創業指導知識體系;另外,應該加強個人的歷練,找尋可以鍛煉自己的平臺,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去實踐并積累經驗,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運用互聯網平臺,打造專業的創業指導課程,通過不斷的打磨積累,打造王牌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指導。除此之外,高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為教師創造學習機會,建立激勵機制,一個好的管理體系有利于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及專業修養,好的激勵機制可以在給教師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動力,教師在這種激勵機制中得到較大的回報,會更激勵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形成良性循環。
傳統的高校教育體系注重的是學生的就業率,而對學生的創業要求并無明確的要求,要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需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除提高學生的專業方向的培養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允許他們通過各種學習方式掌握多層次的知識[5]。
目前,有些高校對創業教育仍停留在以校內理論教學為主,且教學方式傳統,教學內容落后,高校應引入“微課”“慕課”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開設創業指導課程,另外,高校應多引入“SYB”這類比較成熟的創業類課程體系,同時,對于大多數高校教師無創業背景的問題,高校可邀請領域專家、行業權威人士、企業管理人員等進校與學生交流,開設系列講座類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應積極創建校外創業實踐基地,除創業孵化基地之外,還應多建立創新創業實驗室,與地域產業相聯系,提供良好的創業氛圍。大學生的優勢應該在專業技術方面,創業平臺的建設應注重鼓勵大學生應用專業知識進行專利申請、專利轉化,搭建項目孵化平臺,學校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將孵化項目不斷錘煉,通過“互聯網+”等創業大賽,不斷打造,反復實踐,最終再進行包裝與推廣,以保證創業項目的成功率。
當代大學生應認識到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自主創業或許會是好的出路。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抓住學校提供的機會,認真學習,積極實踐,廣泛涉獵自己喜歡的知識領域,切實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大學生在提高個人能力的同時,也要多了解國家政策,關注所在地的大學生創業政策,認真解讀,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大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業啟動資金與團隊建立,在大學階段,學生手里的資金一般較少,無法支撐創業的資金需求,因此,可通過兼職等途徑實現資金積累和經驗積累,也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創業競賽,吸引投資,在此過程中,創業者應該抓住各種機會不斷鍛煉,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不斷打磨自己的創業項目。更主要的是,創業者應該創建自己的團隊,團隊創建過程中,應該考慮團隊結構,與不同領域的人才交流,合理規劃自己的創業團隊。另外,大學生創業者還應該多關注創業人士的創業歷程,對于成功的案例,借鑒經驗,學習方法,對于失敗的案例,總結教訓,為自己的創業之路積累經驗。
除此之外,創業指導教師還可在創業方向、政策解讀等方面為創業學生提供幫助,同時對創業成功的項目進行精準追蹤、建立檔案,為后續指導工作積累素材,還可邀請創業成功的畢業生返校進行經驗分享。
在政府對大眾創業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創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現象,高校應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積累創業知識,提高創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質量及成功率,扭轉目前大學生創業“重量輕質”的現狀,最終達到緩解就業壓力、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