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漣漪
中國與多國建立貿易關系,日本與中國同為東亞國家,兩國在文化、歷史背景、社會發展軌跡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有著悠久的歷史,網絡和交通工具的發展也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在此背景下,日語專業學生數量的增加和社會對人才需求量的增大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高校只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展開教學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促進社會發展[1]。文章將從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現階段高校中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和日語教學改革策略等角度展開討論,以期為高校日語教學提供參考。
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定義為將技能應用在對應的工作場景中,能用知識和技能為自己換取相應的報酬的人才。應用型人才應該普遍擁有這些特質:有過硬的專業實力,包括熟悉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動手操作某一項機器的能力;在對應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中能夠運用自身技能,促進生產活動的進行。應用型人才的重點在于應用,空有理論知識,無法將知識和能力發揮出來的人不屬于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對提高社會生產力有重要意義。
通過教育系統培養人才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應用型人才能夠在離開學校后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直接應用到工作崗位中,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促進行業的發展和完善。中日兩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交流密切,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都有大量日語人才的崗位,日語應用型人才能在眾多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價值。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從業人員的努力,從業人員的水平決定行業的發展水平,培養日語應用型人才對于提高行業的發展速度,加深中日兩國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和英語專業相比,日語沒有全民學習的基礎,只有少部分學生會出于興趣在進入大學前了解日語的基礎知識,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之后才開始系統地學習日語,學生需要從五十音圖開始記起,從基礎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發音開始學起。基礎的教學會占據大量的時間和教師大量的精力,再加上日語中的語法復雜,學習難度大,日語教師的教學任務通常重于其他外語專業的教師,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有吃力的感覺[2]。
學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是在語境中運用這門語言,然而在大多數高校中,日語的教學模式和中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一樣,以應試教育為目的,評定一個學生的日語水平是學生的考試等級,教學也圍繞著考試展開。學生學習日語需要背單詞、學語法、背句型、背范文,這個過程枯燥且漫長,并且在應試教育模式教學中,學生思維模式容易固化,在真實的對話場景中開口講話時會下意識地思考語法是否正確、發音是否到位,會因為過于糾結這些問題而無法流利地應對對話,這種教學方式下成長的學生無法直接將自己的知識應用于工作場所之中,不屬于應用型人才的范疇。大學環境是開放的、輕松的,大學校園應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活動,如大學日語角、與相關行業從業人員交流的機會和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機會,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日語教學手段單一,除了課堂以外,學生也沒有其他參與群體學習的途徑。大學生直接面向社會,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對于學生提升實踐能力遠遠不夠,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成長。
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要學習對應國家的文化風俗,這些內容的學習無法全部通過書本獲得。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深層次的文化體驗,高校應組織開展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完善外語的教學體系,如對日本的茶文化的了解、對日本零售業發展的了解以及對日本便利店文化的了解等,這些課程最好設置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茶文化的教學可以在日式風格的教室中進行,能使學生對日本文化有親身體驗之感,相關的文化課程也最好由日本教師來進行。然而當前的教學現狀是,許多高校并不重視日本文化教學,相關文化教學設施不全面,也沒有能夠進行專業文化教學的外教,學生無法親身接觸到正宗的日本文化情境,對日本文化的體驗不夠深刻。
日語人才的培養主要面向貿易和翻譯行業,然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休閑娛樂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娛樂產業和服務業對日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導游、酒店經理、影視從業人員、服務人員等崗位都對日語有要求,并且這些職位有大量空缺,然而高校培養出來的日語人才與這些工作并不對口,于是每年會出現大量崗位招不到人,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高校需要根據社會發展方向重新確定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高校中使用的日語教材內容比較舊,大多數已經不符合相關行業的現狀,如在外貿中,貿易往來的郵件被稱作函電,外貿中的函電有專業的用語,通常語氣和表達都比較正式,然而在實際的外貿行業中,貿易雙方的郵件內容正在往輕松化、隨意化的方向發展。函電課上學習的內容雖然屬于外貿專業技能,但在實際工作中大概率用不上,體現了高校日語教學滯后于行業發展實際的問題。
高校學生對于學習有足夠的自覺性,即使學習過程枯燥也能靠著自覺和責任心完成學習任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能夠死板地進行教學。不論幾年級,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好壞,高校學生都已經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面對日語,大部分學生是初學者,創新教學方式、為教學增添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必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日本影視作品或日文歌曲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直接將日文歌曲或日本影視作品當作教學材料使用,帶領學生分析其中的語法結構,學習常見表達。一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相關國家文化的了解,除了影視作品,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日本的歷史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加深對日本了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賞析日本文學作品或詩歌,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內涵,大學相對自由的課堂和寬松的環境為多種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
掌握一門語言包括全面掌握聽說讀寫能力,應試教育下學生通常不敢開口說外語,為了學生自信地開口說日語,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表達,不要急著糾正語法、詞匯等錯誤,也不要過于在意口音,重點是讓學生獲得開口的勇氣。對于表達中的錯誤,教師不能放任不管,否則學生會一直繼續使用錯誤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表達完畢后用正確的方式再表達一遍,讓學生意識到錯誤所在,要注意不能打斷學生的講話,這樣會使學生感到被打擊。
日語教學必須提升到技能培養層面,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能加深語言和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商務會話場景,在相關場景中傳授語言知識、商務禮儀、交往技巧,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決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高校人才直接面向社會,要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就要對企業環境、工作流程足夠熟悉,高校應該和專業對口的優秀企業合作,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職場,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分享經驗。本校畢業生熟悉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也熟悉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困惑,他們分享的經驗會更有針對性,關于學生對于職場的疑惑和對本專業的疑惑,優秀畢業生能做出更好的解答。
2.組織學生參觀企業。對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實際貿易操作流程,學生能了解到工作中所需哪些技能和知識,在崗位上除了專業知識還有什么技能是必須的,也能從已經工作的職員身上發現值得學習的地方并加以改進。
3.聘請外教,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如果不能到所學語言所在的國家生活,那么學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以所學語言為母語的人交流,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鍛煉,學生也能學到更多更地道的表達方式,外籍教師也能直接向學生傳遞本國文化,這對學生加強自己的思維邏輯,加深對日本的了解,提升文化素養很有幫助。
學校應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水平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從日企中聘請優秀管理人員作為講師,定期到學校傳授管理經驗。日企管理人員通常知識水平高,專業能力過硬,有多年的工作經驗,能夠化解各種職場問題,針對性強和實用性強。
2.組織優秀教師前往日本高校進行交流和學習,了解日本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發展水平。只有深入前線,教師才能夠深刻感受到兩國教育的差異,能夠獲得一手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經驗。在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將所學所感融入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會更加生動和深刻。
應用型人才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式必須多種多樣,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專業實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日語優秀人才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應當全力促進日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更好地推動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