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以來,河南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鈞瓷、汝瓷、唐三彩等多個燒制技藝相繼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些特殊的陶瓷燒制技藝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了解,進一步探索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01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07
一、引言
河南陶瓷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燒制技藝獨具特色。早在距今約八千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就發現了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很早就因其精湛的藝術而馳名中外。河南各地出土的龍山文化蛋殼陶,輪制精細,器表光亮,充分體現了勞動先民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鄭州商代原始瓷器的發現,不僅為我國瓷器發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而且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絢麗多彩的鈞瓷、盈潤如玉的汝瓷、艷麗多姿的唐三彩……這些豐富的陶瓷品種在河南這邊肥沃的土地上延續,以獨特的方式訴說著河南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種獨特的歷史記憶形式已逐漸淡出人們視線,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正在取代傳統技藝。陶瓷燒制技藝作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如何更好地進行保護和傳承是目前河南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現況
筆者對于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做了較為詳細的了解。目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主要有:鈞瓷燒制技藝、汝瓷燒制技藝、唐三彩燒制技藝、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和黑陶燒制技藝、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魯山花瓷制作技藝、鶴壁窯古瓷燒制技藝、鞏縣窯陶瓷燒制技藝、北宋官瓷燒制技藝等等,在河南地區分布范圍很廣,不同的陶瓷燒制技藝既有共同的燒制過程又有各自不同的燒制方法和特點。總的來看,雖然許多陶瓷燒制技藝都在歷史的戰亂紛爭中逐漸斷燒或失傳,但是,隨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逐漸復興。
(一)鈞瓷燒制技藝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代表是鈞瓷燒制技藝。鈞瓷的燒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在宋代,鈞窯與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并列為當時的五大名窯,鈞瓷便是當時鈞窯所燒。宋徽宗時期,鈞瓷作為御用品,為皇家壟斷。明代,由于封建迷信思想,鈞瓷的鈞字與明神宗朱翊鈞的名字相沖,當朝著害怕影響國運,下旨將鈞瓷列為禁品,私制或私藏者一律嚴懲。由于這么一個原因,國人千百年來的藝術成就被荒誕的封建皇權所扼殺實在可惜。清光緒年間,禹州有一姓盧的陶瓷世家對鈞瓷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難,讓鈞瓷沉寂了300多年后又恢復了生產。可好景不長,上世紀40年代,中原兵荒馬亂,鈞瓷再次被迫停產。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周總理提出“盡快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的指示下,通過廣大鈞瓷文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956年成功地恢復鈞瓷的燒制,至此,鈞瓷燒制技藝正式恢復。
(二)汝瓷燒制技藝
汝瓷燒制技藝在北宋時期與鈞瓷齊名,和鈞瓷相似,汝瓷由當時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所燒,不過,汝瓷燒制技藝的恢復比鈞瓷稍微晚一些。北宋時期是汝瓷最為繁盛的時期,器形精美,燒制工藝精湛,釉色盈潤如玉,在北宋時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通雅》的作者方以智曾說:“宋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可惜的是,北宋后期因金兵入侵,國家戰亂紛爭,不得不將朝廷南遷,汝窯及其燒制工藝也因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值得慶幸的是,與鈞瓷燒制工藝的恢復類似,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周恩來總理提出“盡快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的指示下,經過幾代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汝窯遺址的發現到反反復復十多次對遺址的發掘,在參考大量青瓷標本的基礎上,還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試燒,終于在1988年成功復原汝瓷燒制技藝。
(三)唐三彩燒制技藝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低溫鉛釉陶,鉛釉陶始于漢代,隋唐時期發展到頂峰,到了唐代中期,唐三彩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可謂是歷史之最。根據記載,唐朝時期流行厚葬,唐三彩是當時重要的隨葬品,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當時對唐三彩的燒制技藝和配方的資料留存下來的較少,唐三彩燒制技藝自唐代滅亡之后幾近失傳,直到清末民初,唐三彩才在機緣巧合之下被重新發現。隨后,相傳是洛陽南石山村的老藝人們在1920年前后成功恢復了唐三彩燒制技藝。可以說,洛陽唐三彩燒制技藝的恢復要比鈞瓷和汝瓷燒制技藝的恢復時間更早一些。
除此之外,河南地區的其他陶瓷燒制技藝也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陸續恢復,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和黑陶燒制技藝、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魯山花瓷制作技藝、鶴壁窯古瓷燒制技藝、鞏縣窯陶瓷燒制技藝、北宋官瓷燒制技藝等等,不再一一展開。
三、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的方式和途徑思考
(一)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的方式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僅是狹義上的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實際上指的更多的是,居住在這片沃土上的我們的祖先世代相傳而來的生活方式的延續。對于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不能以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觀點來看待。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已經發生明顯的轉變,具體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線上方式是通過網絡、電視等新聞媒介向群眾大力宣傳河南陶瓷非遺保護工作,普及大眾的非遺知識;線下方式是通過對一部分人有目的地培養以切實的達到傳承效果。《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提到的幾條筆者認為非常貼合現今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的需要。例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應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培養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研究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專門人才培養;提供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資助有關技藝資料的整理、出版;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其他措施……從新聞媒體宣傳、建立科研基地與高等院校教學研究基地、提供補助、開展各種活動等相關規定來看,為河南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的途徑
關于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我們應該意識到,那些讓我們祖祖輩輩世代相傳并延續至今的陶瓷燒制技術,僅僅是燦若星河的河南陶瓷歷史中極少的一部分,其中一些燒制技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埋沒,現存的這些陶瓷燒制技藝也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無數陶瓷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而復蘇,其中的大部分技藝可能與傳統陶瓷燒制技藝有所不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生、發展的結果。因此,苛求將祖先所傳下來的傳統技藝以活態的形式原汁原味繼承傳承下去并不是以科學發展觀來看待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最好途徑。所以,對于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途徑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更重要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挖掘。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更好地將這些珍貴的陶瓷非物質文化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給予更多的陶瓷從業者們切實可行的生存空間,讓非遺文化在可持續的生態循環中得到良性發展,這才是河南陶瓷燒制技藝真正實現活態化傳承的最佳途徑。
四、結語
近年來,河南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就陶瓷方面而言,國家和政府對于河南地區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所作的努力和引領作用也是顯著的,但是,如何將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燒制技藝延續下去,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陶瓷從業者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趙青云.河南陶瓷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齊易.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保護”與“提升,改造”孰是孰非?[J].文化遺產,2016.
[3]王偉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作者簡介:劉路璐(199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碩士學位,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陶瓷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