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巖明
摘? 要:針對浙江省學考與選考分卷考試的考試制度改革,我暫且把分卷后的學業水平考試稱為“新學考”,以區別以前的學考。為了提高新學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從研讀考試說明、鉆研課程標準和分析學生水平三個維度談如何設計教學目標,最后,如何順應課堂發展,調整教學目標,拋磚引玉,敬請同行指正。
關鍵詞:新學考? 教學目標? 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它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上。現代教學論認為,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大部分,而教學目標居首要地位,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衡量教學活動成敗的標準。具體到某一節課,課堂教學目標是其靈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歸宿。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國外學者對“精確陳述的目標、含糊的目標和無目標”三種教學過程進行了對比研究,結論是精確陳述的目標明顯地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那么怎樣設計教學目標呢?
一、研讀考試說明,明確教學目標
1.理解考核要求? 找準教學目標設計的著力點
2017級學考的考核要求與選考一樣,都是從“知識、學科能力和品質”三個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知識考核要求劃分為“識記a、理解b、簡單應用c和綜合應用d ”四個認知層次;學科能力考核要求,命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品質考核要求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從而積累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比較兩考差異???????? ? 把握教學目標設計的針對性
以前,由于兩考合一,為了體現試題的區分度,滿足高校選拔人才需求,不斷地提高了學考部分的試題難度。兩考分卷考試后,勢必會降低部分新學考試題的難度,使新學考實現其主要功能------引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檢測學生的學業水平,監測、評價和反饋高中教學質量,為高中生畢業提供基本依據。考試要求降低的條目中,必修一28條,必修二20條,必修三15條。例如,必修Ⅰ第二章第三節大氣環流中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學考中的要求是“a”在選考中的要求是“b”。
我認為,學考教學中對“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目標是學生識記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即可。
二、鉆研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從頂層設計了基礎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課程目標是培養教育學生的總體目標,每一節課都是為了課程目標的最終實現。
1.理解基本理念?? 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的方向性
與地理教學目標設計有關的基本理念有“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創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基本理念強調,通過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實踐活動;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
2.明確核心素養?? 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性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人地協調觀”素養是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區域認知”素養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核心素養都是今后命題的著力點,每次的試題中都有體現。
3.把握目標層次? 確保教學目標設計的統一性
課程目標從教育更深的層次、更高的立意出發,確定總體目標,涉及每節課、每單元、每學期的具體目標要求沒有闡述。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必須把一本教材和整套教材結合起來,把每一個知識點或每一節,甚至每一個單元在整體教學中對人的發展的地位和作用結合起來。在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一方面要做好課程目標到課時目標的有機分解,使課程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同一層次內部不同目標間的協調與配合,讓它們構成整體、形成合力,以此實現教學目標低級層次到高級層次,真正做到實現課堂目標的過程中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并將課程目標的達成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
三、分析學情? 設計符合學生水平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變化的期望,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其中預設目標是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和學科內容的框架構建,生成目標是在教學情境中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因此,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必須分析學情,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地球的宇宙環境,盡管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有關宇宙和地球的相關知識,也能夠從各種媒體上對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學生了解不透徹,認識不系統,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環境這個核心上。雖然高一學生地理學習的方法習慣、認知水平、自主能力也有較大提高。但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程度的差異也很大,合作與探究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而且學生還沒有系統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抽象思維能力較差,這些都會給本節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有所考慮,區別對待。知識目標:識記主要天體類型和特點,天體系統級別名稱,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學科能力目標:理解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形成生命存在條件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天文觀測。?品質目標: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對于天文知識積累少、空間想象能力弱的學生,重在知識目標的落實,能力目標力爭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落實了知識目標的學生應該會準確地做新學考中的試題。??? 對于天文知識豐富,空間想象力強的學生,重在能力目標的達成,只有具有較強的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學生,才能完成難度較大的試題。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2] 陳煒.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與實踐探究[J].教師教育.2015,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