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茜
音樂是什么?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它非語義性非具象性,那為什么能“懂”?它通過音樂的審美屬性、基本要素(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音樂的表現要素、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以及人對音樂表現要素的感知。音樂,首先是來滿足人的聽覺需要的,是需要人們打開耳朵、用心聆聽的,它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其閱讀能力是通過聽覺來“讀”音樂的。可以從聽和聲到做和聲,再到聽和聲。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合唱活動最能使學生感受、體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并能獲得集體演唱的經驗。合唱活動又能極好地表現出單個學生或整個隊伍的和聲素質、和聲能力。合唱宜培養和發展音樂素質。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將以往無意識的學習變成有意識的培養,想方設法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強調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精神,體會作品和聲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體驗和聲,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能使合唱教學更直觀,突破重難點。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舞來,使學生了解不同樂器所組成的合奏,然后一起來閉上眼睛聽一聽,感受一下合奏中音色變化所渲染的音樂情緒的變化。讓同學們親自感受合奏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同時還建立一種與他人的默契合作。
合唱是由若干人分成幾個聲部,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配合而進行的演唱。合唱藝術一直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據傳古希臘荷馬的詩篇伊利亞特中就描繪過許多種集體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合唱這種表演形式,放射著它的奇光異彩。指揮是樂團的靈魂,指揮的工作幾乎決定著團隊的全局。總體來講,指揮的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揭示音樂作品。二、二度創造。指揮的首要任務是揭示音樂作品,把存在于樂譜之中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境等,清楚完整地表現出來,傳達給觀眾。二度創造是在尊重原作并充分表現原作音樂思想基礎上,巧妙、自然地融入指揮的個人音樂思想和新的創造,擴展音樂表現力。所以對指揮者的個人素質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具備一定的樂理素質,多聲部讀譜能力、多聲部聽覺能力、多聲部的思維、好的編配能力、指揮能力。指揮的藝術修養也就通過譜面上,節奏、表情、術語、音樂符號,敏銳的多聲部音樂聽覺和聲樂、鋼琴、器樂演唱演奏技能方面體現。合唱對聲音靠攏的要求,對聲部旋律轉換,縱向和聲的和諧度要求以及指揮者的基本功、站姿、手型方面的要求,作曲技術等方面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性知識的。合唱團的組建人數方面,建議30人左右,年齡適宜從四年級開始,先訓練好,再加入一些差的,就可以帶起來。在選拔合唱團人員方面,盡量由同事推薦,避開變聲期的孩子,盡量讓他們少唱、弱唱,在隊形方面把表現力好、音色明亮甜美的放在一聲部,學過器樂、音準好、識譜能力強的放在二聲部,保證每個聲部都要有唱得好的。可選用倒梯形和正梯形隊形,若有兩首作品要唱,盡量換兩個隊形。在聲音訓練方面,合唱喜歡直立向上,高位向前明亮、松弛、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歌唱者做到直立向內便是建立歌唱通道,在通道內唱歌。訓練孩子用高位置發聲。即,頭腔上感覺再高一些,喉嚨里打開一些,保留自己最美的音色。在訓練過程中注意盡量不讓孩子大聲嘶喊及過多地說悄悄話,因為對其嗓子發育是極為不利的,長期嘶喊的話會長息肉或小結,處理起來是極為麻煩的。訓練孩子聲音時,要求松弛的狀態、明亮的聲音,孩子的軟口蓋打開,小舌頭、硬腭、軟腭全抬起來。
作品里出現重音、空拍、連音線等音樂符號一定要看出來,并完全體現出來,因為這些都是作曲家深思熟慮標出的對作品情感體現的要求。保持音、尾音,有沒有在音高上仍堅持著,除此之外,咬字有沒有很清楚,等等。歌唱時的呼吸,先吸再唱,吸入橫隔肌,口鼻同吸,先以慢吸為主,進行氣息保持的訓練,臉S長音,以及S短音,在吸氣和呼氣之間,要有個對抗。訓練時,統一多打兩個小組的空拍,提前吸好氣進行哼鳴練習,即同步呼吸。要保持聲部的音色特點,使聲部不但整齊統一,在音色上有別于其他聲部。就像一個樂隊里各個聲部的高、中、低音樂器一樣,合唱中壯實有力的低音部,渾厚的中音,明亮而華麗的高音,便可構成合唱的立體聲音效果。隊員明確聲部的音色特征,努力練習和模仿,做到音色上的“像”是完全可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課堂上運用體態律動,讓音樂課更豐富、有趣,增強參與度和趣味性。讓小朋友邊律動邊唱,整個學習過程盡量用風趣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還可采用兩個旋律反向與同向進行,可以體驗到和聲富有張力的美。運用以三度音和關系為主的兩聲部合奏樂曲,使學生從和諧中體驗到樂曲寧靜的美。歌唱時堅持聲音的高位置,多用頭聲歌唱或用真、假混合聲來歌唱。在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童聲合唱這種藝術形式作為美育教育,是豐富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智力發展的得力手段。童聲訓練著重要求音色的優美與自然,讓聲音有“飄動感”。口型上保持“微豎”狀,在唱高音時要求深吸氣,面帶微笑,嘴角上翹,聲音位置找頭腔共鳴。歌唱表現方面,注重富有感情色彩的歌聲,有生動自然的面部表情。以情帶聲,加入動人的藝術表演。讓優美的旋律作為精神食糧滋養學生的身心,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樣“動人心弦”的環境里,心靈的境界常常同音樂一起得到升華。
運用游戲的形式,我們可以早一點讓孩子接觸和聲,把聽辨作為游戲,帶到學生的身邊。一年級可以這樣來啟發學生:你們聽,大鐘敲響了,老師奏響5,邊聽邊請一半小朋友做大鐘搖擺,小鐘也敲響了,老師奏響1,請另一半小朋友做小鐘搖擺。接下來大家一邊做動作一邊學唱大鐘小鐘的聲音,老師彈奏和聲,慢慢建立起學生的和聲意識。在教學實踐中,還可以采用柯達伊的手勢唱名教學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利用手勢輔助學生建立基本的音高概念。在處理歌曲感情時,精心制作精美的動畫,放給他們看,欣賞優秀的合唱作品。針對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制作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動態視頻、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賦予動畫的音樂性激活教學,在動態畫面與節奏配合的實踐中,有效地進行音樂基本節奏的感知、內化、提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