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 建設一流學科,需要一流的院系文化作為培育土壤;建設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院系文化匯成精神之源。本文主要對院系文化的內涵及其對“雙一流”建設的作用進行闡述,并簡要提出“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院系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以期從文化作用力的角度為推進“雙一流”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雙一流”;院系文化;涵義;作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12-03
一 “雙一流”建設方案與高校文化建設任務
建設優質的高校文化,培養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是大學的永恒追求。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需要扎根于優質的高校文化土壤之中。多年以來,我國高校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革、合并、重組,許多綜合性大學最終實行的是院(系)二級管理體制。因此,院系是大學實際履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基層實體組織,是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的直接場所。[1]隨著高校管理重心不斷下移至二級院系,院系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它不僅彰顯著院系的專業特色和師生的精神風貌,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作為高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對高校文化建設的系統成效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2015年8月審議通過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從國家層面推動大學發展的“頂層設計”,[2]其實施意味著我國高校發展邁上新臺階,同時也為我國高校管理者帶來新任務。一方面,“雙一流”建設使高校發展的內涵發生轉變,即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要協同建設,大學是學科的載體,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大學。因此,各學科所依托的直接組織——院系,就成為推進“雙一流”建設的主力單元。另一方面,“雙一流”建設使高校發展的動力發生轉變,即高校的發展要依靠綜合改革來推動,也就是說,要以質量提高、結構優化、內涵發展為追求,統籌考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建設、成果轉化、文化創新等要素。其中,正如《總體方案》所指出的,“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文明進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3]也成了“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新任務之一。也就是說,高校的文化建設,將在新時期高校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院系是體現高校內涵、實現高校任務、反映高校本質的基本單位,因此,院系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4]高校文化建設需要依靠院系文化來支撐、引領并發揮協同效應。因此,可以認為,院系文化建設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之下高校發展的重要內容。建設一流學科,需要一流的院系文化作為培育土壤;建設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院系文化匯成精神之源。當前“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之下,高校發展和競爭主要體現為以院系為單位的學科發展和競爭。因此,重視院系文化對學科發展及院系工作所起的作用,發揮文化建設在高校管理中強大力量,將能為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新的有益的思路。
二 院系文化的內涵及其對“雙一流”建設的作用
(一)院系文化的內涵
院系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組織文化,屬于“學校文化”的范疇。更具體地講,它是大學文化的亞文化。在理解院系文化的時候,需要區分其與“學科文化”和“專業文化”的關系。
“學校文化”的定義眾多,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我們可以基于大多數研究者認同的界定,總結有關學校文化的基本認識,即:學校文化是學校成員所創造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一種群體性文化,其塑造具有長期性,其形成需立足于實踐,其內涵是外顯的物質、行為及內在理念的有機復合,其核心為學校精神。院系文化的本質內涵與此同理。
此外,由于院系是基于“學科”或“學科群”組建的組織,專門負責該領域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等任務,因此在界定院系文化時,有必要理解“學科文化”和“專業文化”。“學科文化”是指由歷代學者在建設該學科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科理論體系以及有關的方法、概念、定律、思想等,突出學術性和規范性。“專業文化”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的精神風貌和規范的總和”,突出特殊的職業性和可塑性。[5]學科文化和專業文化均是院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院系文化的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也為院系文化的區分提供獨特的依據。
綜合院系文化的所屬范疇、創造主體、形成過程和學術特征等要素,本文認為,可對院系文化的內涵做如下界定:院系文化是院系師生在長期教學、科研等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一種院系特有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孕育著不同院系在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等層面的特征,彰顯著特定學科群的學術精神、思維方式和職業道德,是院系特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院系文化對“雙一流”建設的作用
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院系文化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作用。
1 院系文化的教育作用
院系文化的教育作用,為“雙一流”建設提供“營養力”。院系文化的教育功能體現在:首先,院系文化以學科文化為核心,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使院系師生以專業教學和科研為己任,汲取專業知識,促進學術發展;其次,在建設院系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師德風尚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能使院系師生塑造優良人格品質;第三,通過院系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能使師生不斷選擇、內化院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從而實現內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 院系文化的凝聚作用
院系文化的凝聚作用,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向心力”。高校和其他教育組織一樣,具有“松散結合”的組織結構特征,即組織的子系統以及它們從事的活動相互關聯,然而卻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和個性。[6]在各類綜合性大學當中,尤其對各個新組建的、發展歷史較短的新院系而言,師生群體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及活動的離散狀態更加突出。此時,強有力的組織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正如安德魯·T·馬斯蘭德(Masland)所言,“組織文化是整合組織的重要力量,它在維持組織穩定、幫助其渡過難關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7]院系文化,尤其是處在院系文化核心層面的院系精神文化更是具有極強的內聚力,能夠把院系師生員工團結到院系辦學目標所指向的軌道中來,并與高校場域內不同院系文化產生協同效應,把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到“雙一流”目標所指向的軌道中去。
3 院系文化的規范作用
院系文化的規范作用,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保障力”。一方面,院系文化中的價值觀、習俗等隱性規范,能夠通過塑造輿論環境、文化氛圍,形成諸如“同伴壓力”等人際間的作用力,對院系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約束作用,保證院系師生朝著“雙一流”的目標愿景和價值追求所期待的方向靠攏。另一方面,一般來講,只有那些能夠反映組織成員意愿的規章制度,才讓組織成員自愿遵守。而院系制度文化,作為院系文化的內容之一,形成于院系文化建設的過程之中,是經院系師生員工在長期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而且經實踐檢驗證明為行之有效的,因此,可以發揮制度的規范作用,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保障。
4 院系文化的激勵作用
院系文化的激勵作用,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推動力”。有學者研究證明,學校文化認同對學校效能具有顯著影響效應。[8]良好的院系文化,反映一種積極向上的群體意識,不僅能夠利用辦學目標與學術精神來激勵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能夠通過強化師生對自身專業的認同感,使其產生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驅使他們努力教或學,不斷創造新的成就。因此,優質的院系文化能夠促進一流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此外,良好的文化氛圍,往往具備有效的激勵機制,能使每個成員的進步得到贊賞,做出的貢獻得到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如此一來,得到激勵的院系師生會為集體的目標和任務而不懈努力,從而推動“雙一流”建設更好的發展。
5 院系文化的品牌效應
院系文化的品牌效應,能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提升“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來講,學校文化還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價值,例如,能為學校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等等。實踐證明,一個有特色、有影響的院系,可以擴大一所大學的影響,乃至成為大學的一面旗幟。例如,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斯坦福大學的工程系。誠然,當前“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院系文化的發展,有助于一流學科品牌、一流院系品牌,甚至高校一流教育品牌的打造,為高校匯集教育資源、融合辦學力量,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院系文化建設的建議
近年來,高校文化建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高校的二級院系也努力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各類專業競賽、院(系)史宣傳、校友活動、院系文化產品設計與生產等文化類活動蓬勃發展。然而,大部分院系文化建設的工作并沒有真正彰顯院系精神和學科思維,沒有融入院系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和專業道德觀并使師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群體氣質。因此,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之下,要進一步建設優質的院系文化并發揮其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思考和行動。
(一)與高校“雙一流”建設目標保持一致,充分吸收大學精神實質
院系文化建設,需要有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不僅應該指向高校的發展目標,同時也應體現出院系的底蘊和氣質。因此,院系文化建設的方向,應同時兼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目標以及高校創辦至今沉淀下來大學精神。
一方面,“雙一流”建設目標,為院系文化建設引航。組織文化建設,其本身并非目標而是手段,即促進組織成員達成組織共同目標的一種手段。院系文化建設,其目的并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要通過院系文化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實現文化育人、組織發展的目的。按照這種思路,將“雙一流”建設目標作為院系文化建設的方向,就有利于營造適合高校及其院系的發展現狀、戰略規劃、愿景追求的優質組織文化,讓院系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服務于“雙一流”建設工作。
另一方面,大學精神為院系文化提供扎根的“沃土”,也為高校內部不同院系提供文化層面的“粘合劑”。國內外許多優秀的大學精神都成為滋養高校師生精神文明的沃土。例如,哈佛大學倡導“崇是求真”,引領師生不懈追求真理;北京大學崇尚“兼容并蓄”,倡導思想自由、學術獨立;中山大學推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重視師生的學術態度和治學方式……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內部人、事、物發展所扎根的精神沃土,因此院系文化也當與大學精神具有同根同源的特性。此外,由于一所高校內不同院系的專業特點及其相應的文化性格具有差異性,因此,要使得各院系的文化能夠形成協同效應,也需要大學精神這種能夠彰顯高校內部文化共性的“粘合劑”來加強不同院系文化之間的聯系。
(二)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標的,打造學科特色及核心競爭力
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高校。而沒有一流的院系文化,無法孕育出一流的學科。院系是學科建設的一線陣地,院系成員是學科建設的主力軍,建設一流院系文化和建設一流學科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因此,院系文化的建設,要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標的,突出學科特色,鑄造學術精神。
之所以要突出學科特色,是因為:第一,在學院制下,高校中各二級院系是自我定向、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相對獨立的育人實體,天然地保有專業上的差異性;第二,從事不同學科教學與科研的人群,由于其所在學科在研究對象、方法和手段等的不同特點,會形成不同于其他專業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第三,專業劃分所依據的標準、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職業需求,都要求不同的院系培養出具備專業素養和技能的人才。因此,院系文化必須突出學科特色,有利于培養師生具備與學科專業要求相一致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要打造院系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除了要以學術特征為依托之外,還需要重點打造院系的教師文化,尤其是教師群體內的學術文化。這是因為,一個個學科領域的建設需要依托廣大一線教職人員,各院系教師群體是否愛崗敬業、和睦合心、積極進取,對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而只有具備了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學術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院系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因此,各院系在建設院系文化時,要重點鑄造具有院系獨特個性和魅力的教師學術精神。
(三)根據文化建設全面性、全員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逐步推進院系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