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幼年階段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人的大部分習慣也是在該階段養成的。同時,由于飲食習慣對幼兒成長發育具有重要影響,對孩子攝入各種營養物質要有所干涉。因此,教師和家長應重視幼兒階段飲食習慣的養成,避免由于孩子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發育不良等狀況,通過家園共育,實現孩子優良習慣的培養。
家長教師以身作則,
培養孩子飲食意識
家長和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影響孩子,讓孩子了解到全面飲食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其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和家長作為孩子生活中的引導者,必須具備榜樣意識,作為幼兒的榜樣,在生活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以家庭或幼兒園日常午飯為例,當飯桌上出現“青椒炒肉”這道菜時,許多孩子可能由于對此類刺激性蔬菜的不適,出現不愿吃的情況。在家庭中,孩子可能只是耍脾氣、拒絕吃飯,再嚴重可能為絕食、摔碗筷。而在幼兒園中,孩子可能不會直接表現自己的厭惡傾向,但孩子行為之間具有盲從性,可能一個孩子出現不吃青椒的狀況,其他孩子也會模仿該幼兒。此時家長應當以身作則,當著孩子的面吃青椒,并介紹青椒的好處,引導孩子飲食。而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利用競賽形式,在告知孩子青椒的味道與好處之后,在班級中開展吃飯競賽,比比哪個小朋友吃得最干凈,激發起孩子的飲食興趣,避免孩子出現挑食、偏食狀況。
營養學專家凱西·麥克唐納曾說過:“在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之前,家長首先需要糾正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以身作則。”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為孩子樹立榜樣,發揮對幼兒的引導作用。而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從業者,更應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幫助幼兒培養起良好飲食習慣。
注重家園信息溝通,
遵循合理飲食搭配
進行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都需要認識到孩子受幼兒園與家庭影響巨大,需要進行家園共育,同時發揮家庭和幼兒園的雙方作用,才能夠有效引導孩子幫助其形成良好飲食習慣。
為實現有效的家園信息溝通,為孩子搭建起合理的飲食結構,幼兒園可以用合理方式,讓學生與家長實現有效飲食交流。例如,可以利用幼兒園開放日,在幼兒園開展“飲食參觀會”,讓家長走入園區,了解孩子日常飲食習慣。同時,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幼兒園菜單,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的飲食內容。同時在交流會上,家長也可以針對幼兒園菜單提出意見,幫助幼兒園完善其餐食飲食結構。比如,幼兒園午餐以米飯為主,但菜肴中多為紅燒肉、雞腿等肉類,缺少綠色蔬菜,難以滿足孩子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家長就可以提議加上清炒包菜、涼拌胡蘿卜等菜肴,進一步完善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結構。
對于幼兒而言,其主要生活部分就是圍繞家庭與幼兒園開展的,這兩個地點也是幼兒的主要進食地點。而只有家庭與幼兒園進行充分溝通,才能夠使家長與教師同時了解孩子的飲食愛好,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合理搭配飲食,從而讓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創造良好飲食氛圍,
給予幼兒選擇自由
孩子飲食習慣也會受到周邊飲食氛圍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周邊飲食氛圍直接影響幼兒飲食興趣。因此不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都應注重飲食氛圍的塑造,引導幼兒進食。
例如,家庭與幼兒園可以在幼兒進食之前,讓幼兒適當地參與到飲食準備的過程中,比如帶幼兒到廚房中,讓幼兒自主選擇想吃的食物,保證幼兒的飲食興趣。當幼兒出現過于偏好某種食物,或過于厭惡某種食物的情況時,家長或教師可以選擇替代性食物,比如用紅薯替代土豆,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根據孩子興趣準備飲食。同時在進行飲食氛圍塑造時,應從孩子心理出發盡量不在飲食期間提到幼兒錯誤或厭惡的事,避免孩子出現“倒胃口”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與教師進行全面溝通,隨時了解幼兒生活中出現的各類事件,避免餐桌氛圍尷尬。另外,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根據家長反饋,組織孩子組隊用餐,將幼兒與自己朋友安排在一起,讓幼兒用餐氛圍更加活躍。而家庭中,也可以從幼兒園教師的反饋出發,了解孩子的飲食偏好、日常情緒,從孩子感興趣的事件與事物出發創造良好氛圍。
給予孩子自主選擇權利,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飲食興趣,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偏食的壞毛病,逐步培養其良好飲食習慣。最后,通過家長與教師的溝通,進一步了解孩子行為習慣,可以更好地營造進食氛圍,引導孩子好好吃飯。
總而言之,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在日常教育中幫助孩子改正飲食習慣,還需要家長,在日常家庭飲食中,幫助孩子糾正不良飲食行為,從孩子飲食興趣出發,了解幼兒成長所需,幫助孩子培養起良好飲食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開發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