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欣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攝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迸發而出的“葉”,二者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由此,立足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當代大學生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卻出現了文化自信心不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刻板化、割裂二者聯系而偏離日常生活等諸多問題。因此,要打造高校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韻味的特色課堂、巧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增強校園文化影響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以塑造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6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當自覺擔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抵制身邊誘惑、克服困難,實現對自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超越,為推動國家繁榮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付諸行動。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二者之間實現了延續歷史的對話,明曉二者關系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
“傳統”一詞,寓意為世代相傳、代代承襲。“傳統文化”意為某地區在文明演化過程中代代相承的風俗習慣、道德規范、思想觀念、文學藝術、禮儀制度、生活方式等不同層面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結合體。“中華傳統文化”是指流于中國大地上歷久彌新經歷上下五千年,以儒、釋、道三大家為主流,并融合其他各個大家思想精華之處,極具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結合體。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優秀”一詞有突出之意。由此,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積極、有益、精華的部分。
(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詮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融為一體,是當前社會主流的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也是全體公民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更是指導他們行動和思考的主要方面,它反映了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上層階級的領導方向。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對自身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改進與提升。其中,以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要旨進行培養,使得大學生將理論學習轉變為身體力行,致力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隊伍,以期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描繪的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美好愿景。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延續千年,緣于其所具有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它可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需求進行有效的交融,并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在國家治理方面,如“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為邦本”“社會大同”等思想所描述的內容,皆與我國當前國家治理方面所追求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存在耦合,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價值目標。在社會發展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價值導向,如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最強調“禮”這一字,充斥著依禮行事、以禮待人、禮法共治的社會價值觀念。在個人涵養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價值準則,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剛健有為”“重德修身”“向善若水”等思想內涵至今,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正是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須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承精華而開枝散葉,讓中華民族永葆生命力。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葉”
二十四字價值觀不僅增添傳統文化底蘊,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超越與創新。國家層面上,回望歷史,歷朝歷代統治者無不追求國富民強;于今日而言,國家的強盛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有力保障,更是使我國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中的重要砝碼,超越了傳統富國強民的思想觀念。對于民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真正地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將權利握于手中。中華文明長盛不衰,以吸取他國之長、盡己之所能,由來已久在世界舞臺上巍巍而立。和諧旨在追求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三者和諧統一,這是對傳統和諧觀念的升華。社會層面上,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從個人修養角度去追尋和實現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追求的是人在政治、經濟與思想等多方面的自由。平等觀念從傳統的局限于人在經濟地位上的平等,流變為人在各個領域之上的平等。傳統意義上的公正在乎于人的德行修養而輕視制度公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正正是彌補了這一缺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觀念旨在于社會中讓法治成為每個人心中的信仰,讓法治躍升為人的價值追求。在公民層面上,愛國理念一如從前一般置于首位,相較于傳統其擁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愛國的前提是政治認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亦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成果的認同。“敬業”乃國之幸也,勞動創造促成發展。中國共產黨延續著辛勤勞動與扎實工作的精神,更倡導尊重知識、人才、勞動的勞動理念。誠信是中華民族延綿至今傳統美德,而今誠信不僅事關個人,更關乎國家。友善彰顯著個人良好修養、維系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而今更是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美好品德的堅守和認同。
二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問題
(一)外來文化沖擊,文化自信心相對不足
信息全球化是當下時代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人們處在開放性的文化交流環境中,來自不同地域國度的文化與中華文化不斷地進行交流、碰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承上出現了斷層的現象。西方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新事物,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是極具新穎性與吸引力。譬如,高校中各類社團組織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常以西方節日為基點開展主題活動,中華傳統節日氛圍則略顯慘淡。
西方文化產品毋庸置疑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技術含量更高、更貼近時代風尚的外來影片,相對于中國本土影片更吸引著中國高校大學生。其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產品正處在發展和探索的上升階段,產量雖多但精品難得。“模仿抄襲”“快餐式娛樂”“流量至上”等標簽常貼于中國文化產品之上,缺乏創新性、不善于利用本土優秀文化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受此影響,大學生們對本土文化產品持以失望、不看好的態度,將所謂的外來文化奉為“精品”。其實,我國也不乏優秀文化產品的存在,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漢字風云會”“朗讀者”等這些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不僅有華麗“包裝”,更有精深內涵。而這些節目在大學生中流傳度卻并不高,雖有所耳聞卻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駐足聆聽。可見,西方文化正不斷侵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肌理,消解著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沖擊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認知能力低下,對待優秀文化刻板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哲學理念和立身處世思想,對塑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有裨益。時代背景的差異,每一個人對于傳統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在當下大中小學里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并未實現體系化,且在課程設置所占比例小。在高校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設置,除了相關專業作為必修課進行學習,多以選修課的方式存在,且多為學生通過線上視頻課自主學習。如此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削減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缺乏系統的教學,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報以略知皮毛即可、無須深入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價值的探索。
當代大學生從小身居于中華文化圈內,獲取和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是多樣化的。但伴隨著多元文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交織影響,部分大學生表現出對學習傳統文化興趣不佳的狀態,乃至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上存在誤區,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符潮流、不夠時尚,是僅適合于作為供人觀賞的“老古董”,甚至對其感到煩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刻板印象雖存在于少部分人身上,但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下正不斷地暗地滋生蔓延,務必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這有礙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認知情況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三)割裂二者聯系,偏離日常的生活軌跡
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成果和價值共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大來源,在大學生群體中卻少有人完全知曉。而今高等院校中對科學技術知識越發受到重視,更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多停留于理論層面的學習,更無法提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其中。這導致了多數大學生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而割裂二者聯系。
目前,大學生群體普遍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距離我們日常生活遙遠,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精神財富。迫于就業壓力,絕大部分大學生對未來產生了焦慮的態度,為追求一份理想的工作而開始急功近利起來,對二者的學習更是無暇顧及,認為這無法對他們未來的就業與生活提供保障和幫助。最終結果必然使得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疏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偏離了日常的生活軌跡,加重了現實生活中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難度。
三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
在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要覓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代風尚的契合點和交匯處,通過多維度的實現路徑在幫助大學生重拾文化自信的同時,涵養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以延綿千年文化,打造特色課堂
課堂是傳播知識的主陣地,以何種課堂形式建構起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聯系,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高校中可開設一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選修課抑或是必修課。在課堂教學組織上,以智慧教學這一有別于傳統教學組織方式展開,班級學生自主組成人數均等四個小組進行學習,以此來激起學生的選課欲望和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內容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講學中心,分為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層面三個模塊,并針對三個層面所涉及的內容每個模塊又分為四個專題,共十二個專題。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之源”這一主題,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凸顯十二個詞的價值觀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一次課程一般分為兩個課時。在第一節課上,由教師首先針對本節課專題內容向學生們做簡要講授,使得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在第二節課中,教師將課堂時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生討論,時長為二十分鐘。教師根據第一節課上的內容向學生拋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進行組內的分工合作在規定時間范圍內整合出本小組觀點,其間可利用所攜帶的電子設備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第二階段為學生匯報,時長為二十分鐘。各小組選擇代表對本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分享,每小組限時五分鐘。期間若有剩余時間,各小組可針對其他小組觀點提出問題并進行相互間的探討。第三階段為教師總結,時長為五分鐘。教師對四個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與補充,使得整堂課得以升華。由此可知,通過此種的課堂形式,大學生在短時間內自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深意,要比課外自學更加事半功倍。
(二)發掘時代價值,活用優秀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僵化的,而是永流的文化歷史長河,與時代長河交匯,在奔騰中永葆生機。全媒體時代下,信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人不用、無所不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機遇,選擇網絡傳媒手段可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傳統校園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其承載的內容始終以有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養成為主。互聯網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校可著重選擇在以“微”字當頭的網絡交往方式上下功夫。譬如,創建相關微信公眾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個主題詞,以歷史時期為軸線,每日推送一個具有代表性歷史朝代相關小故事。以“富強”這一主題詞為例,根據時間順序,推送歷朝歷代統治者在自己所處朝代采用何種政策手段來使中國實現富強。亦可將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的內容,實時同步于微博平臺之上,以增強推廣力度,讓更多大學生所看見。緊跟時代風潮,注重關注大學生生活動向,以時下大學生群體中最為流行的文化形式對其加以改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其中。例如,火遍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名為“Coincidance”的抖肩舞,在保留其詼諧搞怪的旋律及舞蹈動作的情況下,將中國優秀傳統故事改編進入歌詞之中。采用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將二者的內容滲透于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空間,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三)二者交相輝映,回歸日常生活
為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滲透力與影響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應抓住各種有效契機,以緊密二者關系發揮最大效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在于用優秀文化整合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社會上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通過以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趣味性主題活動。如在端午佳節舉辦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包粽子活動,現場制作與烹煮,眾人皆可共享美食。還可在同期設置趣味答題區、文字藝術作品展、經典誦讀等,使整個校園沉浸節日氣息之中。借此不僅可打破大學生們觀念中“傳統節日即假期”的刻板印象,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深挖其歷史文化積淀,以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在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應充分利用好校園中的各種宣傳載體,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校園廣播站日常播送之中,或者在校報中開設專欄鼓勵學生們進行投稿,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宣傳欄將歷史典故置于其中。還可以在校園一角投入建設一個小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內含十二個主題詞相關歷史典故、富有歷史韻味的浮雕墻、雕塑等,將美德融于美景,使得學生在繁忙課業后休憩之余,亦可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
[2]馮啟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6.
[3]李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超越與升華[J].人民論壇,2017(15).
[4]盧有泉,盧世楠,房子怡.高校傳媒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傳播[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01).
[5]李繼兵,陳順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