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起 李西良 李雯 劉強 郭風
摘要:通過對惠民縣食用菌產業進行調研,分析了影響惠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政策扶持、資源整合、健全技術服務網絡、產業化發展等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惠民縣;食用菌產業;現狀;建議
食用菌產業是惠民縣重點培育的農業七大特色產業之一,也是精準扶貧的富農產業之一。惠民縣先后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食用菌特產基地”“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隨著農業形勢的變化,惠民縣食用菌產業在發展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導致產業增速變緩。筆者采用“四不兩直”方式進行了調研,先后到現代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生產示范園、惠民縣齊發果蔬有限公司、春生食用菌,胡集鎮冠銘菌業等食用菌種植園區及企業,與企業負責人和食用菌種植戶進行座談交流,探討食用菌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惠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自1995年惠民縣開始發展食用菌種植,截至2018年底,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950萬m2,年產量16.5萬t;種植品種有香菇、平菇、銀耳、金針菇、黑木耳、白靈菇等20余個品種,其中以香菇、平菇、銀耳為主。食用菌產業在全縣農業生產中占據了重要位置。
1.1食用菌產業仍是富農產業 食用菌生產平均667m2純收入2-3萬元,投入與產出比例為1:2-2.5。從品種效益看,2017~2018年香菇的生產效益良好,香菇平均價格在3.5元/500g,據齊發果蔬大棚承包戶李傳水介紹,2017年承包大棚7個(500m2/個),2017年夫婦2人純收入15萬元(多為雇工),2018年冬季香菇價格高于往年,收人情況較好;2018年魏集鎮姚家村書記種植3個香菇大棚(300m2/個),截至2019年2月12日,1個香菇大棚純收入超過2萬元。綜上所述,食用菌產業仍是富農產業。
1.2龍頭企業引領規模化種植近年來,通過項目扶持、集中打造,先后培育了春生食用菌、齊發果蔬、冠銘菌業、銀豐食用菌、云淞源科技、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生產示范園等生產示范基地。春生食用菌主要從事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占地20.4hm2,2018年出口韓國菌棒200萬個,已成為惠民縣香菇菌棒出口的龍頭企業。齊發果蔬主要從事食用菌種植、培訓、示范,占地13.33hm2,2018年銷售金額1.7億元,被評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冠銘銀耳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占地20hm2,年產干銀耳1000t,已成為江北最大的標準化銀耳生產基地。云淞源科技占地面積7hm2,年生產金針菇能力達5000t,是惠民縣食用菌行業唯一的臺資企業。農業產業園食用菌生產示范園占地16.67hm2,食用菌大棚146個,是全省最大的單體食用菌扶貧產業園。
1.3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提高 全縣食用菌栽培以香菇、平菇、銀耳、金針菇、白靈菇等主要產品,形成了以胡集鎮、皂戶李鎮、魏集鎮為主的7個食用菌重點生產鎮,培育形成了具有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15家、農業合作組織25家,標準化生產率達到85%以上,制定了有機產品香菇、無公害產品香菇、綠色食品銀耳、綠色食品黑木耳、無公害產品白靈菇等P5個標準化技術操作規程;現擁有3個無公害產品,10個綠色產品;2018年,惠民香菇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中國好香菇”。
1.4產學研合作水平顯著提升 近年來,食用菌企業不斷加強與科研院所聯系,開展產學研結合,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食用菌科技支撐能力。齊發果蔬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分別聘請了國家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張金霞教授、山東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萬魯長教授、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郁小兵教授為公司顧問,建立了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惠民縣良種良法試驗基地、濱州學院產學研生產示范基地;在皂戶李鎮規劃了占地13.33hm2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主要研究林下食用菌生產。春生食用菌與山東省農科院資環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被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授予試驗示范基地;冠銘菌業與濱州職業學院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成為濱州職業學院教學基地。
2 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受農村外出務工潮流沖擊,造成食用菌從業人員減少,種植面積減少一是食用菌產業作為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經濟效益受菌種、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天氣、市場等因素影響,收入不穩定;農戶出于經濟基礎薄弱和收入安全保險的考慮,外出務工具有家庭成本低,收入穩定的優勢,導致面積減少;二是隨著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承擔起照顧孩子等家務,尤其是鄉村學校合并后,導致上學路途較遠,接送孩子上下學成為老人的主要事情,迫使放棄種植;三是年老勞動力隨著年老、身體的衰老,身體不能從事繁重體力勞動,不得不舍棄種植。
2.2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管理水平低在魏集鎮姚家村調研中,該村食用菌菌棒綠霉感染率較高,對后期香菇產量影響較大,暴露出技術人員匱乏,技術指導不到位的問題。食用菌生產相對大田作物而言技術含量高,需要懂科技、會管理的人才,農村有效勞動力大批外出打工,導致種植食用菌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部分鄉鎮、村等基層服務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不能滿足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需求。人才問題已成為影響惠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多數生產設施檔次低,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需要
目前,食用菌種植戶的生產設施相對簡易,標準化程度較低,導致食用菌產量降低,經濟效益降低。在調研中,魏集鎮姚家村現有香菇大棚50余個,多數為水泥砌塊建成,后墻墻體較薄;棚膜為一般PVC棚膜,保溫材料為2層氈布;導致每年1月份棚內溫度較低,滿足不了香菇正常的溫濕度需要,影響了種植效益。
2.4資金短缺,制約了食用菌設施提升從調研情況看,惠民縣設施食用菌的發展很大程度受到了資金的制約,如春生食用菌500m2磚墻大棚一個成本12萬元,胡集南王村香菇大棚一個成本7萬元,齊發果蔬香菇大棚一個成本12萬元;食用菌設施投入較大,僅靠農民自身積累,實現食用菌設施提檔升級十分困難。
2.5產業化程度低,影響了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全縣以低端種植、鮮品銷售為主,僅有美孚德食品(山東)有限公司一家從事食用菌產品深加工企業,齊發果蔬、山東冠銘等企業委托外地加工企業生產香菇醬、香菇面條、銀耳羹、銀耳酒等產品,沒有真正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導致產品增值較慢,影響了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3 加快惠民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突出政策傾斜,制定食用菌產業發展優惠政策一是制定創業扶持政策,吸引農村年輕勞動力愿意留在農村,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等行業。二是重點扶持、建設一批高標準、規范化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一批有特色、專業化的原料基地和一定規模、科技含量高的食用菌加工企業,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盡快步人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軌道。
3.2整合多方資源,注入源頭活水 充分發揮政府扶持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注入食用菌產業發展,重點扶持菌種廠、菌包廠、加工等現代化設備購置和設施建設,推動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同時建議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扶持力度,解決農民生產資金不足問題。
3.3健全技術服務網絡,創新科技,激發產業潛力繼續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技術指導,培養適用性技能人才,健全縣、鎮、村技術體系,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新品種選育、引進、試驗、推廣,建立新品種儲備庫,豐富食用菌品種,摸索它們的發展潛力;加強新基質的研究與開發;加強栽培新方式、新設施的試驗與推廣,提高栽培效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3.4推進產業化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一是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增強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產業升級。二是加快發展加工業,解決產業發展短板。加大招商力度,引進食用菌初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三是完善流通體系,開拓“物聯網+”銷售渠道。鞏固惠民縣現有交易市場,進行提檔升級,提高交易水平和規模;同時借助中國第七屆淘寶峰會在惠民縣召開的余熱,培植農業電商,開拓“物聯網+”銷售渠道。四是積極探索食用菌產業與農業旅游相結合,打造以食用菌文化、生產、飲食等相結合的食用菌優質園區,讓更多的人員參與到食用菌產業中來,實現一二三產業的逐步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