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芹
摘 要:新預算法對政府資金運用限制更加嚴格,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轉型,要求其加大財務風險管理力度,提升政府預算規范性與透明度。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體現在融資與投資等方面,不利于單位利益提升,甚至會損害國家利益。因此,應加強實踐經驗總結,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關鍵詞:新預算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7-0069-02
《預算法》具有“經濟憲法”之稱,我國自2015年起實施新《預算法》,一直被認為是各級政府制定財政政策和開展經濟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新《預算法》的實施,確保了事業單位與政府預算的公開性,其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各種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切實發揮了社會監督作用的價值,但事業單位傳統財政管理體系的不適用性逐步體現出來。財務風險管理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財務風險與內控力度不足等因素有關,應嚴格貫徹新預算法對財務管理的要求,有效控制財務風險。
一、新預算法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變化
1.規范化管理。新預算法提高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水平,使得預算更加公開透明,社會監督地位作用不斷加強,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新預算法對單位財務核算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求提高財務人員業務能力與基礎財務核算工作質量,確保核算結果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夯實后期信息披露基礎。二是財務管理體系涉及內容煩瑣,應將核算與管理工作放在同等地位,尤其是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風險評估方面的管理工作應加強關注;作為財務管理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與業務能力水平的提升,圍繞國情靈活運用財務管理策略。三是信息披露是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從而對披露信息的科學性與完整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精細化管理。在新預算法背景下實施的收支平衡制度,要求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員應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在預算工作中積極貫徹大預算思想,同時加強內控制度完善,加大預算各環節監督力度,確保預算編制與執行各環節符合要求,最終實現動態與靜態平衡。
3.全面預算管理。預算外資金嚴重影響全面預算工作進度,還需積極貫徹新預算法思想與要求,實現對全面預算工作的優化。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性質不同,主要為社會公共事務服務,需將有償使用或無償獲得等部分全部財政納入預算編制內容中,預算收支范疇逐步拓展,將國有資產使用收入與科研成果轉入收入等納入范疇內,最終實現統一收支管理,以及預算管理全面化。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體現
1.融資風險。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逐步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進度,在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經營活動時,通常采取社會融資或政府撥款等途徑進行,向金融機構貸款進行項目融資的規模逐步加大。當投資成效不理想時,不能避免地會出現貸款無力償還等問題,導致單位運轉無法正常進行。
2.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財務風險的重要分支,行政事業單位對其他單位或創辦企業投資,通常采用無形或有形資產進行,以盡快達到提高投資收益與各類工作更好開展等發展目的。但投資風險問題不能忽視,風險系數與投資規模成正比,在投資金額預算不合理的情況下,不能避免地會出現過度投資等問題,嚴重影響單位正常運營。
3.管理風險。管理風險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包括投資失誤或部門違規操作等因素。管理風險與預算工作有著直接關系,尤其是在新預算法實施后,抑制管理風險的措施加強,夯實了單位全面預算基礎,更利于全面預算規避財務管理風險的作用發揮。
三、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原因分析
1.風險意識薄弱。稅務機關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相對于財務風險防范更注重預算管理。認為財務風險只在經濟活動中產生,而大部分的稅務機關是公益性的,認為并不存在財務風險,導致財務管理工作無法規范展開。隨著財務風險系數的提高,單位經濟損失隨之加大。
2.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的財務管理工作主觀形式化,制度落實在費用審批報銷等淺層,并未將財務管理工作落到具體經營活動中。尤其是責任管理制度與資產管理制度有較大完善空間,會計方法有待優化,財務核算管理工作框架缺失。除此之外,內部財務管控流程與體系有待完善,不利于財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展開。
3.內部審計監督有待完善。單位的審計監督制度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財務核算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相對較低。為規范財務管理人員的言行舉止,確保其能夠遵紀守法,還需加強內部審計制度的完善。但實際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專業審計人員嚴重缺乏,審計方法單一滯后,審計工作主觀形式化,導致財務風險管控效果不盡理想。
4.缺乏專業人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專業財務管理人員數量少,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信息時代下,對會計人員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的工作隊伍并不能完全勝任會計工作,財務報告形式化,核算基礎不扎實,賬目與實務不符等問題很普遍,不僅增大了會計管理難度,同時加劇了財務管理風險。
四、解決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1.加大內部控制力度。新預算法的實施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傳統財政管理體系逐步向新型財務管理模式過渡。行政事業單位要想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加大內控力度不能忽視,從而為財務管理工作展開提供基礎保障。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財務管理形式創新進程,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實現內控與業務發展的密切銜接,以拓展財務管理工作發展空間。內控過程復雜煩瑣,不能一蹴而就,應根據市場變化與自身發展現狀,對內控范疇做出適當調整,簡化財務管理環節,確保財務管理工作順利展開。內控制度完善對預算編制合理性提升有著積極意義,最終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工作正常開展,以切實規避管理風險。
2.合理運用資金。投資行政事業單位的投資風險與資金用途管控不到位有關。新預算法的實施,實現了單位支出嚴格把控,要求日常開銷以轉移支付形式進行,切實減少了單位能夠動用的資金。除此之外,增加了單位動用無形資產的限制,投資活動展開更加嚴謹,預算更加公開透明,促使單位謹慎與合理看待投資問題。作為財務管理人員應當明確掌握新預算法的規定內容與要求,并嚴格執行預算,不能主觀性地增減資金運用,以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完善財務管理相關制度同樣重要,唯有制定相應管理體系,才能確保新預算法在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程度發揮。單位需要迎合新預算法加大對當前財務管理問題的分析力度,發現與彌補財務管理不足,以積極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優化傳統財務管理工作形式,確保財務透明化管理。
3.限制融資舉債。融資活動是行政事業單位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不能避免地會面臨著融資舉債的問題。新預算法對單位融資規模與舉債償還方法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促使單位謹慎運用資金,以降低融資風險,確保行政事業單位的資源優化與高效利用。為避免單位出現債臺高筑的現象,應當緊跟信息時代發展步伐,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財務管理工作與信息軟件的整合,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實現資金高效利用。除此之外,應當加大財務管理人員培訓教育力度,不斷提升其綜合素養,控制人為因素對財務管理工作發展的影響。同時豐富人才培養形式,本著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財務管理人員業務能力,實現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問題有效規避。
五、結語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風險問題直接影響其運營發展成效,在新預算法的規定下,各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對財務風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消除財務風險不能違背新預算法的規定要求,更不能脫離事業單位發展實際,應時刻警惕,避免出現財務風險。為減少行政事業單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提高資金利用率,應在加強財務部門職責理念轉變,加強財務監督的同時,本著投資與融資等風險事前預防的思想,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與人才培養機制等積極制定綜合性防范體系,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內環境的穩定性,推動單位健康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