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常
摘要:在林業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森林經營可謂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貫穿了造林建設的整個過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近些年以來,國家大力發展林業,針對森林經營工程項目組建了科研機構,旨在實現森林經營技術的產學研一體化,增強森林的質量和經營能力,并且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有利于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體系。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森林多功能的經營狀況,提出了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的合理應用策略,以有效提升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應用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森林資源;多功能經營技術;應用策略
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推動著整個社會的持續前進,基于此環境下,多功能森林經營的思想理念應運而生,并且被有效運用到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等不同的領域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快了我國林業的發展速度。當城市的建設進程進一步推進之后,廣大民眾的需求也開始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特征,創建更加舒適的自然環境是最終的目標。所以,加強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的合理應用變得異常重要,對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態效益十分有益。為此,系統思考與分析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顯得尤為必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當前我國森林多功能的經營狀況分析
通過查閱相關研究資料后可知,當前我國北方區域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15.9%,以人工林為主,很多既有的野外公園中包含了眾多不同類型的設施,比如:常見的晨練場地、燒烤區域等,提供給廣大民眾更多的便利,可以置身于大自然的環境當中,獲得身心上的放松和愉悅。一般來說,很多野外公園每年的游客數量都會超過2400萬人次,當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之后,便對旅游產生了很大的需求。在積極開展森林多功能經營的過程當中,不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也逐漸構建起良好的森林生態體系。從當前的發展隋況來看,我國的森林多功能經營已經融合了森林游玩、林業生產、環境教育、生態保護等不同方面的內容,由此形成了多樣化的發展方式,充分凸顯出森林資源的功效。針對普通的觀光者,能夠感受到置身于大自然的樂趣;針對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觀光者,能夠實現生態療養、森林浴等;針對少年游客,能夠觀看野生動物和植物,參與到自然生態講解等不同的活動當中。當游客行走在茂密的森林當中,一方面可以帶給游客更加豐富的體驗,另一方面能夠使游客擁有更加放松、舒適的感覺。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的森林游樂景區當中,一年可以接納游客的數量超過了1000萬人次,通過打造綠色生態化的景區,充分利用相關的森林資源,設計出更加多樣化的產品,非常有利于增強森林多功能經營效果。另外,依靠深入探究與利用有關的芳香與綠色保健植物等產品,可以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可見,當前我國森林多功能經營的狀況并不理想,需要進一步加以重視,并采用科學的對策進行改善和優化。
2 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的有效應用策略
2.1做好森林種類的歸類工作
通過將森林的形成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可以把森林具體歸類成天然林與人工林2個類別,使得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得以有效落實。通常情況下,通過以森林相應的近自然程度作為參考,可以把天然林歸類成原始林、天然過伐林與次生林以及退化次生林等不同的類別;把人工林歸類成近天然人工林、人工混交林與闊葉純林以及人工針葉純林等不同的類別。依靠此種方式,實現對森林種類的歸類工作,有利于加快林業建設的速度,構建更加系統、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進而達到確保森林建設質量的目的,獲得良好的經營效果。由此可見,做好森林種類的歸類工作可謂十分關鍵。
2.2注重森林分類經營模式的有效應用
長期以來,不同效益之間的組合,逐漸和經濟、生態等功能形成對立統一的不良情況,基于改善這一問題的目的,應該注重森林分類經營模式的有效應用。通過利用此項舉措,讓森林建設工程項目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并且發揮出一定的生態效應。具體而言:第一,利用森林多功能分類經營模式,需要充分凸顯出森林資源的自身作用。通過依靠森林分類經營模式,旨在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最終達到既定的經濟收益目標。第二,以森林生態系統自身存在的規律與生態特征作為依據,合理應用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保證所落實經營方案的實用性與可行性,提高有關森林資源的利用率,真正達到生態環境和經濟共同進步的效果。所以,不難看出,注重森林分類經營模式的應用顯得至關重要。
2.3 構建基于森林空間規劃下的合理近自然度評價指標體系
早在20世紀的早期階段,在林業領域當中誕生了近自然思想理念。一般來說,對于森林的近自然度而言,可以基于哲學的角度對現實問題進行科學處理。從國內的情況來看,森林近自然度的歸類與經營管理的時間較早,其中包含了景觀生態系統與大尺度森林經營空間規劃方面運用的內容。具體來說:一是關于森林景觀空間規劃相應的近自然度歸類十分復雜,需要考慮到森林生態系統當中的適應性、頂級群落物種的比重、植被和土壤生長之間的關聯、野生動物相應的棲息地與食物鏈的健全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等不同方面的因素。二是將森林生態系統的構建作為主要的內容,并且科學歸類與闡釋人類、自然方面力量各自占據的比重。所以,應該構建基于森林空間規劃下的合理近自然度評價指標體系,使森林生態系統相應的穩定性由低至高的技術指標序列為:7級,不自然;6級,人工模擬自然;5級,基本近自然;4級,近自然;3級,高活力近自然;2級,自平衡近自然;1級,完全自然。三是此次研究需要以相關理論內容當作主要的參考和依據,主要基于實踐運用的視角下,科學構建起包含了自然生態社會機制、多功能森林空間規劃等方面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態體系十分有益,增強了森林資源管理的質量,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3 結語
基于以上闡述與分析,可以獲悉,系統分析和思考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施價值。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森林多功能的經營狀況,提出了做好森林種類的歸類工作、注重森林分類經營模式的應用、構建基于森林空間規劃下的合理近自然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的合理應用策略,以期能夠獲取有關森林多功能經營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從中得到相應的借鑒與幫助,以便增強森林多功能經營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我國林業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