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 ?要】板胡是明末清初梆子腔戲曲興起之后隨之產生的一種伴奏樂器。板胡作為從梆子腔戲曲中脫穎而出的獨奏樂器,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尤其是戲曲愛好者的追捧。全國各地的民間音樂種類繁多,戲曲作為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板胡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各類優秀的板胡作品中,以秦腔、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素材創作的板胡作品體現了老一輩作曲家頗高的音樂素養、豐富的音樂儲備以及對民間音樂深刻的理解。這些具有鮮明“傳統”意味的板胡作品為“現代”板胡作品的產生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就戲曲音樂元素在板胡作品中的運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板胡創作;戲曲音樂元素;運用
引言
戲劇本質上是一種綜合戲劇藝術,融合了舞蹈、歌唱、聲樂、美術以及文學等眾多藝術因素。而不同戲劇劇種風格特色主要體現于戲曲音樂上,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不同劇種及風格,就必須要先對戲劇音樂的伴奏特點進行深入了解。
1.中國戲曲特征
中國戲曲藝術,總體來說有三個特征,即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綜合性,指的是戲曲的表現形式,是將唱、念、做、打、舞等多種表演手段綜合運用到一部戲曲中,共同展現一個場景,敘述一段故事。虛擬性,是指戲曲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即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故事進行藝術加工,運用戲曲中常用的藝術手段展現到人們面前。但在進行藝術處理時,并不是完全真實還原事件,而是在捕捉描寫對象的神韻并進行藝術的加工實現對事件的美化和提升,美化后的事件和形象與其原型之間必然存在一定差距,這一差距就是虛擬。程式性,即將生活中的某些動作固定為同一種格式,避開不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不同動作習慣,化繁為簡,使這些動作賦予戲曲更鮮明的節奏性,讓人們在觀看戲曲時更容易明白演員所想傳遞的信息。這種動作程式也會隨著時代更新而呈現創新性發展。
2.戲曲音樂的風格特點
在演奏戲曲音樂期間,戲曲樂隊需要結合所演奏的戲曲作品的音樂風格來進行模擬,力求可以著重凸顯戲曲音樂的主旋律、主弦與主唱這個“三主”。只有圍繞著“三主”來進行伴奏,確保伴奏主次的分明性,方可增強不同戲曲劇種的風格特性,否則就容易使原有的戲曲風格失去其固有的風格。以戲曲唱腔為例,南方劇種具有優美的唱腔,主要表達抒情之意,但是北方劇種則具有激蕩高昂的唱腔。比如,我國晉劇的唱腔高亢,西北地區的戲曲音樂具有高坡秦腔等。只要是熟悉這些劇種的聽眾,僅通過對相應的唱腔進行聽取來明確所聽戲曲曲目是何種劇種。對于不同劇種而言,為了可以增強自身的風格特征與藝術魅力,伴奏樂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國京劇中的戲曲音樂主要以京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我國梆劇或豫劇的戲曲音樂主要以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我國東北地區戲曲主要以大板胡和嗩吶等作為主要伴奏樂器;我國黃梅戲的戲曲音樂主要以二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等鞥。鑒于劇種音樂風格的表現力和控制力會極大地受到主奏樂器的影響,所以不管戲曲伴奏樂隊配備有多少伴奏樂器,其中主奏樂器均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他樂器則主要起到配合著主奏樂器來共同渲染音樂氛圍的作用,如我國傳統墜子戲中的墜胡需要和唱腔保持同聲同部,再配合著特定頻率的滑奏,那么可以演奏出可以苦笑和哀樂的特殊特色人聲,如果沒有墜胡的伴奏就無法凸顯出墜子戲的固有風格特征。
3.板胡演奏中的戲曲音樂審美取向
板胡演奏戲劇樂曲時,戲曲審美風格和常常與戲曲音樂的板腔體存在趨同性由于戲曲音樂板式節奏中富余變化的格調,在板式上有上板和散板兩種變化,其中后者具有鮮明的彈性趨向和情感感染力,能夠烘托劇情,并在唱腔設計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板的節奏演奏過程中,有中一板一眼(2/4拍)和一板三眼(4/4拍)的意味,但是仍然能夠感受到散板的趨勢戲曲音樂中板腔體有鮮明的彈性趨向,并集中體現在板胡散板演奏上戲曲音樂演奏過程中,散板運用非常豐富,比如秦腔中滾白、滾板、尖板,豫劇中的飛板、滾白,蒲劇中的介板、滾白等。以豫劇中的飛板為例,它主要分為哭韻、行韻、絕韻,三種韻律交疊使用,能夠給人以非常強力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散板含義豐富,主要以散的形式出現“緊打慢唱”,對內呈現出一種張力、對外呈現出一種緊湊,進而表現出急促和迫切比如板胡演奏曲中《敘事曲》中的散板是《秦香蓮》“殺廟”中得到的創作靈感,借鑒了戲曲三班的程式結構創作而成此外在上板節奏中,這種彈性趨向展示得也非常明顯在戲曲上板的曲牌、較慢的板式,其中力度、律動、時值并不是絕對的平均在戲曲風格的樂曲中上板通常是以散板形式開始的,最后也以散板形式為結束比如板胡曲\}河北花梆子》是以四分之一的剁板中,板胡和板鼓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速度越來越快,情緒逐漸激昂,在結尾處有一種一氣呵成。
4.案例分析--以秦腔為素材的板胡作品
秦腔在中國戲曲史上歷史悠久,又名“亂彈”,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尤以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更為盛行。在列舉以秦腔為素材的板胡作品之前,先引入一個秦腔戲曲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特性音調。此音調普遍應用于中國西北及陜西省關中地區的戲曲和民間音樂之中,既作為表現感情氣質變化的技法,也充分展現了板胡鮮明的藝術個性。這里提出的特性音調主要是指秦腔中經常使用的“歡音”(多表現愉快的情緒)和“苦音”(多表現悲愁的情緒)。“歡音”一般出現在清樂七聲音階中,以“微升fa”呈現,“苦音”一般出現在燕樂七聲音階中,以“微降si”呈現。當然,有時候因為音樂情節的需要,“歡音”和“苦音”會在同一首作品中交替出現,這種轉換形式被稱之為“變腔”?!肚厍慌谱忧肥潜姸嘁郧厍粸樗夭牡陌搴髌分凶罹叽硇缘囊皇住?952年,郭富團采用了秦腔戲曲中的若干曲牌創作了這首中音板胡曲。此曲音樂表情豐富,速度、節奏變化較為頻繁且強弱分明,不僅表現了秦腔藝術的特點與魅力,重要的是它在形成板胡演奏藝術的初期起到推動性的作用。樂曲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采用了秦腔戲曲中的《官譜》曲牌。開場第一句便展現出秦腔戲曲的氣勢磅礴,節奏由密至疏,并以第1小節為動機,呈現減縮趨勢,為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部分是樂曲的第一段,該段仍舊采用《官譜》曲牌,但相對于引子部分,速度明顯放慢,旋律線條被拉寬,音樂開始舒緩下來;第三部分是樂曲的第二段,該段采用了秦腔戲曲中的《殺妲姬》曲牌,音樂氣氛相對于之前的段落趨于激烈,情緒由哀傷轉變為憤慨;第四部分是樂曲的第三段,該段采用了秦腔戲曲中的《入洞房》曲牌,音樂力度忽強忽弱,音樂情緒由憤慨轉變為喜悅;第五部分是樂曲的第四段,整體音樂基調繼承了上一樂段的風格,并在三個強顫音之后進入到華彩部分,音樂走向由簡到繁、愈演愈烈,逐漸將整曲推向高潮;第六部分是延續的變化再現。
5.結語
總之,戲曲音樂作為溝通觀眾與演員的紐帶,是增強戲劇演奏整體效果與藝術魅力的重要保障。戲曲藝術華彩流暢的花腔樂句、高亢激昂的音樂風格與板胡這件樂器可謂是“惺惺相惜”。而地方戲曲又是各地域民間音樂特點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投身于板胡音樂創作,就理應置身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海洋”之中,對其音樂元素進行概括、提煉和變形。中國戲曲音樂所蘊藏的藝術規律、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定會在未來的其他音樂創作領域持續升溫。
參考文獻
[1]楊淑鴻,辛春霞.甘肅秦腔與陜西秦腔之異同辨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180-182.
[2]翟文明.圖說中國戲劇[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