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侃
我園在課程游戲化游戲區域建設中提出了大藝術區域創設的構想。大藝術區域是指將一些幼兒可以施展藝術才能,進行藝術活動的具有藝術表征的游戲區域整合成一個大藝術區。大藝術區域將原來的表演區、美工區、閱讀區、建構區等具有藝術表征的區域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藝術氛圍的大游戲區域。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與幼兒園大藝術區游戲的融合既讓幼兒了解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豐富大藝術區域游戲的內容,讓幼兒在游戲中提高對家鄉文化精髓的審美欣賞和創造表現。
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融合
大藝術區域游戲環境建設
我園地處蘇州市南隅,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大都以“魚”“米” “絲綢”為中心。所謂“魚”即指水文化,“米”指“食”文化,“絲綢”是“穿”的文化。吃穿是一種本能需求,幼兒對它們有著本能的追求。圍繞這些元素呈現的地方傳統文化形態豐富多彩,比如“水”元素方面有運河水運、碼頭、枕河人家……“食”文化有青團、麥芽塌餅、襪底酥、黑豆腐干、熏豆茶……“穿”文化有青花布、蘇繡、包頭巾……其他還有如傳統戲曲表演打蓮湘、評彈等。
教師要將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大藝術區域的環境創設中,引導幼兒觀察生活,將垂虹塔、垂虹橋、搖櫓船、青花布、青花茶具、漏窗、各種特色食物、對襟衣裳、包頭巾、彈撥樂器等元素布置在大藝術區的各個角落,讓整個班級的大藝術區呈現出地方文化特色,而不單單是出現在某一個區塊中。另外,在資源收集區,百寶箱里分門別類地放著青磚、青瓦、蟹殼、甲魚殼、蚌殼、絲綢、絲線、青花布……可以讓幼兒不斷利用原始材料豐富環境。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和大藝術區域環境創設的融合讓幼兒對吳地水鄉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
地方精髓文化資源豐富
大藝術區域游戲內容
教師要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幼兒喜聞樂見的,能在大藝術區游戲中開展起來的精髓文化資源。吳文化歷史悠久,小吃文化更是美名遠揚。孩子們對這些小吃也是如數家珍,有的說:“青團子是加了青草(麥草)做成的。”有的說:“梅花糕就像一朵花”……除了食文化以外,傳統服飾文化對孩子們同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婀娜的旗袍、花紋繁復的馬褂、有趣的青花印染……將這些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大藝術區游戲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內容。
例如,我們讓孩子利用紙張、布料、彩泥、毛線、顏料等材料制作各種形式的梅花糕。有的幼兒利用彩紙和畫筆畫了許許多多的梅花糕;有的用彩泥捏成花朵形狀的胚,然后用裱花袋擠壓一些顏料在上面做成花紋,再撒上毛線和一些芝麻……這些“梅花糕”有的被其他幼兒買走了,有的被張貼到墻上做裝飾,有的被擺到角色扮演區中,有的被小朋友粘貼到自制圖書中……
同樣忙碌的還有那些制作傳統服裝的幼兒。他們利用各種基本材料開展游戲,有的畫服裝的圖片,有的剪裁,有的用白棉布、彩色花紋布、剪刀、顏料、彩珠、彩繩、夾子以及其他廢舊制作傳統服裝。這些服飾很快在大藝術區中流通起來,有的幼兒穿著這些自制服裝和著音樂跳舞或者表演故事,有的戴著傳統頭飾、青花包頭巾做買賣、做游戲。
與傳統區域游戲不同,大藝術區的融合讓地方文化資源在整個游戲中呈現出一種百花盛開的狀態,這不僅豐富了大藝術區游戲的內容,也讓幼兒對地方文化資源有了實踐性的了解,提高了幼兒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審美與創造。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動
幼兒園大藝術區域建設
我園的大藝術區域建設從區域的建構形式到幼兒的游戲形式,再到游戲內容、游戲觀察、游戲評價,一直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在摸索中我們發現當游戲區域中出現獨具魅力的游戲內容時,幼兒在大藝術區中就會呈現高交流性、高創造性。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對于幼兒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同時獨具魅力,當它融入大藝術區游戲時,幼兒對它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地融入游戲,自主設計,創新游戲玩法,在和同伴的游戲交流中,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了審美和創造力。
地方文化資源在幼兒園大藝術區游戲中的融合運用為幼兒園在探索特色發展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凸顯了辦園特色。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幼兒園教育集團越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