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在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這已經成為眾多高職院校教師的共識。該文首先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能力進行了分析,進而對于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人才培養目標缺乏過程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缺乏職業能力、教學方法中無法滿足職業能力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及學生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 ?會計專業 ?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0(a)-0127-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any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ak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the guidan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lack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the in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ccounting major; Talents
2016年3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高等職業學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職院校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且具有職業能力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必須完成的任務。近20年來,高校院校會計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會計職業在未來的就業中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由此,如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且具有職業能力的會計人才成為了當下研究的重要問題。
1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能力概述
20世紀70年代德國教育學家梅騰斯提出了職業能力這個概念,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與認可。在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會計職業能力為導向,這已經成為眾多高職院校教師的共識。而這里的職業能力是指多種綜合能力的集合,既要包括會計專業能力,同時也要包括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新技術在社會中廣泛應用,如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云計算、AR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原有重復性的會計工作,對于只掌握傳統會計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在下降,社會對于會計人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會計人才不但需要掌握傳統會計的技能,同時對于數據分析、管理應用及新技術使用等技能都要有一定的掌握,同時還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地提升自己。會計職業能力不可能一躇而就,需要學生、高校、企業與家庭共同努力,經過較長時間的磨練才會取得成功。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需要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不斷修正與調整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合適的會計從業人才。
2 ?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中的問題分析
2.1 部分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執行過程中缺乏過程管理
部分高職院校針社會需求制定了比較合理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并不能全部實現其培養目標。例如:多數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在培養目標上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會計實務核算能力。但是執行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同時實踐課程的管理過程中教師完全按照軟件流程進行教授,缺乏非常細致的指導,導致部分同學只懂得流程而對于其實踐能力并沒有本質上的提升,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不能完全實現。
2.2 部分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職業能力考慮較少
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著重于傳統的會計核算類課程,對于職業能力中的信息處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視明顯不足。部分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統計學、財務管理、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財務報表分析、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但是課程內容仍然是原有的理論或者軟件的應用,對于如何利用軟件去做相應的企業財務數據分析,利用分析的數據去幫助決策等關鍵問題并沒有傳遞給學生。對于職業能力中的溝通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僅僅通過部分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而沒有真正地實現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新型會計人才培養方案。
2.3 部分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中教學方法不能滿足職業能力的要求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仍然采取黑板和PPT等傳統教學方法,而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不能達到最佳。在這種教學方法之下,教師首先關注于是否將內容講清楚,而對于學生是否掌握、掌握多少、是否需要互動等情況并不是非常了解。從實踐教學角度來看,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受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影響,在實習平臺及實驗人員的配備上都存在缺口,同時,雖然開設了比較多的實訓課程,例如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綜合實訓、稅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財務管理實訓等。但是,整體的實訓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真實的業務流程,甚至部分高校由于實驗室有限且開設班級較多等因素,將開課順序打亂,并非按照原有人才培養方案設定來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
2.4 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教師與學生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師是培養人才,實現培養目標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師資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及職業崗位經驗等方面來看,仍然相當比例的教師對于職業能力了解不多,同時在職業崗位上的時間過短,對于當今社會會計人才能力的真實需求并不是非常了解。同時,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會計能力的考核機制并不合理,并不能夠激勵教師去主動地學習,提升教師個人的職業能力。部分高校目前對于教師的激勵主要來源于科研課題與學術論文、專利等方面,教師想要獲得更高的待遇及收入,就必須要評上更高級的職稱,而與職稱評價體系直接相關的是科研課題、論文甚至是各種技能大賽獲獎等,對于教師而言,與其花更多的精力放在個人職業能力的提升上,還不如提升科研水平,加強論文撰寫能力。另外,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仍然是以考試為主,對于學生平時的管理及過程考核要求并不是很高,導致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平時不聽課,期末下苦功甚至作弊的情況。
3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對策
3.1 基于職業能力重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建立基于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成功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只有目標準確,模式才會成功。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屬于應用型人才,其核心在于其職業技能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充分掌握社會對于會計職業人才的真實需求,不斷調整培養目標,使其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性。在培養學生傳統會計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多種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培養其個性化發展,給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同時,在日常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中,要將會計職業道德逐步滲透。
3.2 基于職業能力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在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以后,需要以職業能力為核心調整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里,刪除部分與專業相關度不高的課程,優化整合和原來重復或者相似的課程。同時,針對社會需求的變化調整部分課程的學時,盡量做到“理論夠用,實踐為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選修課程的門數,將互聯網等最新的科技應用等相關課程及信息化相關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來,例如將大數據分析課程、統計軟件SPSS課程及管理溝通技巧、會計案例分析等課程。在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人文修養、社會交流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創新創業大賽、心理健康、文獻檢索、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納入到選修課程里面。在職業能力課程方面,將“1+X”技能證書課程納入學生的必修課程中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3.3 加強師資力量培養,改進教學方法
為專業教師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條件,鼓勵教師走出去,與國內其他高職院校的教師交流,同時,增加教師參加國培、省培及到企業定點實習的機會。在提升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同時,鼓勵教師通過互聯網等方式自主學習,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及教學水平。針對于各高職院校的特點,鼓勵教師編寫適合于該學校的理論與實踐教材,不斷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其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及教學多媒體的應用。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進教學方法,更多地利用超星學習通、云班課等教學平臺將教學視頻、課件、案例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可以在課下隨時隨地學習。
3.4 調整教師與學生評價體系
針對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動力不足的問題,建議各高職院校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適當改變對于教師的評價體系,例如:將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納入科研體系中來,教師通過申請金課、撰寫理論教材、實踐教材等作為教研課題,同時將科研課題與教研課題共同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支撐。鼓勵學生與教師在課下緊密溝通交流,改革學生評價標準,豐富學生的考核方式,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次數、內容等都可以作為學生成績的評定標準。
綜上所述,基于會計職業能力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已經成為各高校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高職院校、教師、學生與企業必須緊密配合才能實現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出符合需求的會計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克輝.互聯網時代高職會計專業的轉型與提升[J].財會月刊,2017(24):81-85.
[2] 章君.“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58-63.
[3] 劉金彬,趙蓓,曹明才.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財會月刊,2018(20):99-105.
[4] 趙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的新能力結構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6):91-96.
[5] 吳丹.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6] 姚小平.高職院校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