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文


摘要:信息化教學課程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治愈性創意畫面的創作為案例,通過分析課程建設與應用情況、教學效果、教學成果、獲獎情況、推廣情況五個方面來具體探究信息化教學,旨在為高校信息化教學提供建議,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課程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J52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21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46
一、課程建設與應用情況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教學也在發生全新的變革。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高校課程教學效率和水平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本案例采用的是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由唐亮、王玲主編(2016.7.20出版)的《平面設計基礎(photo-shop cs6)》。該教材相關基礎知識點全面詳盡,學生遇到知識點不懂可自行查閱,而由于平面設計需要跟進時代的變化,因而需要根據時代需要來融入信息化技術,并結合最新設計訓練案例和思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訓練教材的知識點。
目前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情況為:學生的設計基礎操作主要是通過案例進行訓練,學生有基本的PS制作能力,能按規范,繪制簡單的圖形來表現自己的情緒,色彩方面也已熟練掌握;同時在設計思維積累上,已經了解了治愈性創意思維的概念和方法,并針對學院獎,完成的對應策略單的思維-腳本的創作,也學會運用調研的方式完善設計思維。但學生普遍對設計思維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治愈性的設計思維運用時,不能靈活并快速的形成文字性的設計思維表達,從文字到圖像的設計思維表達也比較弱。
接下來,本文就結合平面設計課程治愈性創意畫面的創作的案例來具體分析信息化課程建設與應用情況:
課前準備環節: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習通推送學習微課,推送教學推文鏈接;第二,網絡資源庫為平面設計操作及指導提供課程資源;第三,學習通APP收集學生的作業,實時統計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具體來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將微課《平面設計基礎——品牌與標識》、《跟著學院獎學創意| 盤點這些腦洞大開的優秀平面作品》、《2017大廣賽人氣廣告案例,你值得學習!》對學生推送,并強調廣告創意平面設計中,突出品牌的重要性。
并發布發布課前任務:學院獎《碧生源減肥茶策略單》,要求學生運用調研和采訪的方式來找出治愈性的問題點和解決方案;推送相關資料和教學資源庫視頻課程,并發送相關通知給學生。
學生通過登錄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觀看視頻、閱讀推文完成預習,對他人的文案創作、作品設計進行賞析。同時以大廣賽碧生源的策略單為目標,運用網絡資源自主選擇元素,分小組初步完成個治愈性創意畫面的創作,并將作品上傳至學習通。
作業點評環節: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習通APP解鎖圖案考勤,方便數據統計。第二,學習通“搶答”“選人”的互動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第三,網絡教學平臺直接投屏教學課件、教學活動,“秒切換”。具體來看,教師利用學習通APP客戶端開啟“搶答模式”“選人模式”,復習治愈性畫面的概念、治愈性創意畫面創作的方法。從網絡教學平臺上下載各小組學生課前提交的創作作品,詢問各小組的創作靈感。
同時,進行作品點評:提出學生在色彩搭配、作品整體效果上的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以期在作品制作中提高學生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水平。學生關注大屏幕投影和教學客戶端動態,積極回答問題。同時各小組組長上臺分享小組的創作思路,同學們互相學習借鑒。(如圖1所示)
動手實踐: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教學資源庫提供了許多課外擴展的課程、文獻、優秀作品等,解決了傳統教學元素缺乏的問題。學習通隨時下載和上傳文件。具體來看,教師利用教學資源下載企業、學院獎的優秀治愈性創意畫面的作品,并從畫面效果、治愈性元素、治愈性方法幾個方面向學生展示分析。同時啟發引導,推送教學資源網址《平面廣告設計》MOOC課程,鼓勵學生課后開拓設計思維,多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生對作品進行鑒賞,開拓思維空間,學習將他人好的作品思維引申到自己的創作上,激發靈感,提高興趣。并課后多閱讀設計書籍,多觀看設計課程,培養好的審美和設計思維。
佳作鑒賞: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教師將各組作品分發,讓學生討論并利用Photoshop CS6完善作品,注重色彩搭配、作品整體效果上的問題。同時在實訓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操作中的問題和疑問,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解惑答疑,將本節課的內容融會貫通。
設計評價: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從網絡教學平臺上收集學生完善后作品。第二,展示優秀作品,發布主題討論,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效果、技巧等方面對各小組作品進行評價。具體的實施流程是:教師從網絡教學平臺上收集學生完善后的作品。同時教師為學生展示優秀作品,發布主題討論,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效果、技巧等方面對各小組作品進行評價。
作業環節:在該環節,信息化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第一,結合平臺反饋數據,利于展開后續教學。第二,基于教學平臺記錄的教學過程數據,完成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具體來講,教師布置學生課后繼續完善課上提交的作品。并通過對比學生初次提交的作品和完善后的作品,完成學生治愈性創意畫面創作的綜合性評價。學生使用學習通和網絡平臺資源的所有過程數據會被后臺記錄,生成評價統計。同時學習通APP分數統計結合作品完成度,生成學生的考核評價。
通過教學流程的組織和實施,主要實現了以下教學效果:
1.知識積累方面:第一,治愈性的概念和創作方法的熟練運用;第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提高創新的精神,提高畫面的解決辦法即從思維到文字再到畫面的創作思路的熟練程度的知識目標;第三,通過學院獎策略單,以賽促教,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求知的欲望。
2.??? 能力提升方面:第一,通過學院獎策略單,以賽促教,集中訓練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思維和歸納,并運用正確有效的設計方案作為解決辦法;第二,提高學生鑒賞和表達意見的能力,并能對他人的設計做出正確的評價。
3.??? 情感培育方面:提高了學生對具體的問題的情感感知,培養更高的共情能力,以便很好并快速的找出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并完整的找出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
二、教學效果
為了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信平面設計課程治愈性創意畫面的創作的課程之流程設計為:以大廣賽碧生源品牌為策略單制作治愈性創意畫面,并將小組作業提交到學習通(可以采用,調研采訪的方式獲取需要治愈的問題點和啟發思考解決辦法)→點評各小組作品,各組分享創作思路和創意→播放佳作、激發興趣、引出主題→欣賞優秀作品→自主學習操作技能→點評腳本文字→初步制作→教師過程指導→制作成果指導→學生互評。
三、教學成果
通過信息化教學課程案例的實施,主要獲得如下教學成果:
第一,信息化教學促進了課堂的互動,相比傳統教學提高了學生聽課的興趣和積極性,使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
第二,信息化教學,教師可以隨時發放教學任務、教學資料,即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教師能更好地把握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情況、學習效果,有利于更準確改進后續的教學;
第三,教學資源庫的使用解決了傳統教學資源匱乏、不直觀等問題;
第四,除了運用信息化手段外,比賽促教也可以沿用到后續的教學中,這樣既能為學生后續作品提供一個驗證的窗口,也能結合最新的案例教學;
第五,除了運用信息化手段外,更多的平面設計創作思維可以貫穿到每節基礎知識課中,以設計思維為主線來傳授具體知識點,或者訓練設計思維到文字到畫面的表達;
第六,設計思維到文字再到畫面的表達應該作為該門課程至始至終的重點來提升,這樣能有系統性的思維表達訓練,有助于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課程案例的融合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術綜合能力素養的提升,是目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課堂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