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 陳俊杰,段衛潔
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 David Penrose 于2008 年首次提出了微課(Microlecture)的概念,認為其是濃縮的“知識脈沖”,以其參與性強、信息傳播速度快而見長。我國最先提出“微課”這一新型學習方式的是胡鐵生先生,他認為微課多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是在特定教學環節中用于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的新型情境化視頻,其支持多種學習方式。微課的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實踐教學環節中設備設施不足,職業技術教育資金投入有限的問題,對于優化學校特色建設,完善課程體系、優質課程資源共享也大有裨益,同時也是教學成果推廣的有力手段。借助微課,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使得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和實現終身學習不再艱難。
此外,微課的出現還為大數據時代的教學相長提供了無限可能,其一,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綜合素養,在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同時,課堂教學技能得到訓練;其二,能夠真正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自由學習相關的課程,充分體會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其三,有利于智能時代的終身學習與職業教育體系對接,以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結構和就業崗位的轉變。
本文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及教學需求分析入手,結合微課的特點,探討職業教育的微課建設的可行性,并對職業院校開展微課的開發工作提出幾點建議和思路。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強調“理實一體,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跨越式發展,要求學生掌握和與行業企業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其特點如下。
(1)行業相關。職業教育的對象是需要掌握一定技術技能以便于從事某行業的人員,專業課程中專業知識和實踐比例偏多,課程開發內容也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連。
(2)復雜多元。職業教育對象多樣、形式靈活。學校師資力量、軟硬件條件、生源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也有所區別,職業院校學生一般文化基礎較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但是思維比較活躍,活潑好動,更喜歡實際動手操作類的課程項目。
(3)影響持久。職業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的儲備與技能的積累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及終身性,通過職業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就業,助推家庭的脫貧。
職業院校亟需加強內涵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體系。專業建設的重點就是課程改革,不僅要使教學內容與崗位實現無縫對接外,還要考慮到教學效果與效率。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共享互動機制等作為課程改革的優先選擇,微課的開發和應用正是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1)短小精悍,主題性強,微課學習所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比較少。一個微課視頻通常是以一個或一類知識點為主題,有利于學生快速、主動地學習,而且可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去。若運用信息技術,對職業教育課程中涉及到的實際操作過程予以加工,制作成微課加以演示,不僅可以解決教學空間和設施有限的問題,還能使學生有機會反復思考和觀摩,幫助其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當然,完整的教學環境搭建是龐雜的系統工程,僅依靠微課還無法滿足課程的教學需求。
(2)因需、因材施教。微課因其可重復、可移動、可選擇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為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學生靈活安排學習任務,學生也可依照自身情況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學習。此外,微課給職業教育中分組、分層模塊實訓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教師課前可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學習、體驗學習,完成對知識體系的初步建構。課堂上輔之以個性化的指導,兼顧培養學習獨立探究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與協作能力,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課后教師可用微課將需鞏固的內容和拓展資料推送給學生,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廣度的挖掘拓展,有利于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和實際應用的能力,也更能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
(3)平臺開放,靈活新穎。職業院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是不均衡的,教學平臺的開放性和環境的交互性可以實現跨學科、跨校,甚至跨文化的教學資源在線集成和共享,為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機會不公平等社會問題提供了可能,保證了資源的豐富性和新鮮度。目前多數微課的教學資源來自于具備一定教學設備資源的院校,課程質量高且可以免費獲取,具有較強吸引力。另外,基于大數據技術可進行學生學習的海量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科學地監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傾向等,動態評價學習效果,進而根據反饋情況來對后續教學安排進行精確調控。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虛擬空間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互動探討,把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于作業答疑、小組協作及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
職業院校微課的開發與建設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也需要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教學方法的配合,下文從資金支持、教學內容及實際操作等3方面探討微課應用于職業教育教學的可行性。
(1)資金支持。微課的內容、表現形式及后期制作不同,制作成本差異較大,但是主流的微課制作過程本身比較簡易,有的通過數碼攝像機和免費軟件即可實現,經濟成本較低。而且職業院校在制作微課時可以引進相關企業參與,發揮校企合作優勢,聯手打造一流的微課體系。微課開發后便于存儲、共享,更重要的是成本較低,能夠有效改善職業教育因為資金不足而影響教學質量的狀況。
(2)教學內容。首先需要明確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配套的微課,也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制作成微課。只需將對硬件要求較高、學校不具備條件開展的實操課或者教學重難點制作成微課。以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為例,其專業類課程多數注重演示與實踐操作,但是汽車故障診斷排除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過程,需要將課程內容或者操作環節盡可能地分解細化。若使每一個微課都承載一個具體的知識點、技能點或實操環節,則更便于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和應用。
(3)實際操作。基于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制作微課時充分考慮學習者需求和教學總體目標,總體開發難度并不高。微課的制作要想高效,前期設計準備至關重要。首先,可根據選定的主題(知識點、技能點或實操環節)進行教學環節設計,并編寫拍攝腳本;第二,講解人員和操作人員依據拍攝腳本分步有序地進行講解、課件播放、檢查與更換等操作,拍攝人員借助各種設備實時記錄各個操作過程;第三,相關技術人員制作相應的補充動畫,對相關細節、難點重點和注意事項等需要著重強調的內容配以字幕或特效等,并對拍攝的素材進行處理、剪輯及補錄;第四,根據剪輯好的視頻,改進腳本,由專業人員為視頻配音。完成上述4個步驟后,再進行復檢,即可輸出微課成品。
(1)從宏觀層面而言,我國職業教育的微課建設應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導,有統籌規劃建設和施行標準的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建立微課的建設標準和審核機制,提升社會對微課學習的認同度。通過試點建設比較成熟的微課建設共性技術規范和各類資源建設標準,統一依據共性技術規范和資源標準建設微課。組織協調不同地域、學科擁有優質資源的院校共同開發、建設微課資源庫,確保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建成能匯聚各級子平臺的分布式平臺。
(2)從院校層面而言,需積極響應國家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及信息化教學應用的新形勢,推動精品資源共享的建設與應用。同時,協調內部的教務處、網絡信息中心、各系部等,推進微課建設的調研、論證和平臺構建等工作,引導教師積極開發、應用微課等拓展教學資源。此外,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教研形式,職業院校有責任和義務加以引導和扶植,根據實際需求給予合理的機制保障、資金投入、業務培訓和技術支持。
(3)從教師角度而言,需積極思考,合理應用微課資源,注重課程品質。職業院校教師結合所授學科的課程,可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或者將部分課程內容由課堂教學轉型為基于微課的自學加互動答疑的形式。將課堂教學重心向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方向轉型,加強學生參與討論、作業、反饋、評價、考核等過程性評價,并跟蹤學習成果的應用情況及時予以強化和調整,實現教學內容與效果的精確把控和“閉環控制”。
總而言之,微課的開發和建設對于職業教育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職業教育微課建設作為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職業院校和教育人員從上到下形成合力,打造共建、共享、共贏的微課資源庫,為當代職業教育賦能。在微課建設過程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資源的呈現方式、課程活動的組織方式都要符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與行為習慣,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強調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內容相對完整的同時,始終把握微課的特點,牢記微課建設的實用性、目的性、資源多元化相結合等原則,還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來配合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