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濤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以及生活觀念的不斷變化,全民健身已經從理念發展成現實。健美操運動以其運動方式便捷以及入門要求較低的特點成為廣受歡迎的大眾健身形式之一。與此同時,作為高水平競技類體育項目的健美操運動也在不斷發展中。然,無論是普通大眾性健身項目,還是專業性體育競技類比賽,健美操運動對于運動者自身的肢體力量、柔韌性與平衡性以及協調能力等身體素質條件都具有一定要求[1]。與此同時,如何構建一整套完整的健美操訓練體系,在保障運動員身體狀況不受侵害的同時,不斷從專業性角度提升運動員健美運動效果仍是相關工作人員工作的重要內容。功能性訓練作為一種專業性訓練體系,其作用即在于此。
功能性訓練是較之于傳統體能訓練而言的一種訓練體系,其最初原本是專門為身體因運動受損的運動員進行康復訓練的恢復性治療手段。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對人體進行恢復性訓練,可以使其之前受損功能進行修復。而后,功能性訓練進一步發展運用至各項體育運動,成為一種專業性的新型訓練模式[2]。就其自身來看,功能性訓練主要是依據核心力量的主導型,注重各項運動之間的協調性與有效性,強調在保障運動員自身身體素質不受侵害的基礎之上達到高校訓練的目的,是目前而言體能訓練中較為科學有效的訓練手段。
以往傳統的體能訓練的核心在于肌肉訓練,通過重復性的動作練習使身體養成下意識記憶動作。與之不同的是,功能性訓練的重點內容在于以核心力量為主導。由于在健美操運動中運動員需要控制身體不斷進行前后交替運動以實現自身身體地面與空中運動的交換,對于身體重心要求較大。因而可以通過對位于人體正中心位置的部位如臀部、背部以及腰部等進行專業性訓練,從而增強其對于整個人體運動的協調性與控制性。近年來,隨著健美操運動的不斷發展以及功能性訓練體系的不斷完善,對于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具體而言,目前健美操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主要是通過運用諸如瑞士球以及訓練帶等器械對核心部位進行訓練,并通過諸如臀橋、側橋以及平板支撐等方式來使運動員切實感受到自己核心部位的受力刺激,增加運動員的核心力量。
觀賞健美操運動也可看出較之于其他體育運動項目,健美操運動員的爆發力以及肌肉耐力較強,且很多高難度動作如托舉對于力量的要求較高。且縱觀健美操運動的發展趨勢,對于力量系的要求只會愈來愈強。因而,在對健美操運動員進行功能性訓練的過程中,對于控制自我力量的發揮是訓練的關鍵內容,強大自我力量控制力及爆發力是保障健美操運動員完成相應健美操運動的基礎。具體而言,大多數健美操運動,尤其是高難度的技巧性動作都需要依靠上下四肢的爆發力以及肌肉耐力進行支撐。功能性訓練體系強調對運動員的身體進行綜合性開發訓練,將運動員身體的發力點控制到每一個關節,進而促使運動員較為輕松的完成高難度的托舉動作。
隨著近年來健美操運動的競技屬性不斷增強,諸多高難度動作成為運動員練習的重要內容,想要順利完成這些健美操動作對于運動員的柔韌性以及平衡穩定性具有較高要求。由于健美操運動的美觀性要求,需要各項動作在視覺上以特定的角度呈現。通過進行功能性訓練,可以有效加強運動員對于自我身體的控制力,提高運動員的人體關節、肌肉以及韌帶之間的協調伸展作用,從而確保運動員能夠順利并且美觀的將各健美操動作呈現給大眾及評審。具體而言,為提升健美操運動員的柔韌性與平衡性,功能性訓練會強調對運動員進行動態拉伸動作練習以及有負荷的手腕屈伸外展練習,不斷提高柔韌練習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增強運動員身體關節的平衡性與穩定性[3]。
一般而言,和其他競技類運動項目一樣,想要完成一整套的健美操動作僅靠運動員短時間內的爆發力是遠遠不夠的,運動員的心肺耐力是一項重要標準。運動員的耐力素質是其完整性進行健美操動作展示的基礎因素,由于健美操運動的諸多高難度動作如托舉對于運動員的肌肉耐力消耗強度較大,所以功能性訓練會強化運動員的無氧化訓練,以增減健美操運動員的肌肉耐力。
綜合來講,健美操運動員的體能耐性、肢體力量、身體柔韌性及協調平衡性都是訓練的重要內容。因而,為不斷優化提升健美操運動員的能力水平,應用功能性訓練的過程中必須依照一整套完整的訓練體系,確保運動員的各項訓練能夠長期有效完成。具體而言,首先必須確保功能性訓練體系上的完整性,如對于運動員身體上下四肢的訓練,就可以制定每日的肌肉拉伸、慢跑快跑加速跑、形體伸展、負重蹲起以及上肢力量及延伸訓練等,確保訓練內容涵蓋運動員身體的各部位,訓練目標包含運動員的耐力、力量以及平衡等[4]。其次,應該確保功能性訓練時間上的細節性,對于各項運動的訓練開始時間、持續時長等進行明確規定。最后,應該確保功能性訓練強度上的完備性,由淺入深,對于運動員的訓練內容不能長久不變,應該依照相關科學數據進行有效增強。
盡管從總體上來看,健美操運動屬于團體項目,審查的主要標準在于團體動作的整齊性與美觀性。但是,其對于運動員個人的細節性標準要求極高,個人健美操運動表演更是如此。因而,在進行功能性訓練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必須依照運動員個人的身體素質以及發展需求進行。不同的運動員其本身的身體素質本就存在一定差異,在訓練的過程中必須正視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并依據差異性進行個體訓練調整[5]。如身體協調能力較差的運動員就應該增強自身協調性訓練,核心控制力不足的運動員則強化自己核心力量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運動員的整體素質,確保健美操運動動作的順利完成。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健美操運動員的訓練方式都是較為單一枯燥的,因而訓練成效總是不盡如人意。功能性訓練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這一弊端,故在進行功能性訓練應用至健美操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應該進一步加強這一優勢,不斷創新訓練方式方法,增強健美操訓練的趣味性,從而不斷提升運動員參與訓練的積極性,從總體上確保訓練效果。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增強訓練的游戲性如進行蛙跳比賽,也可以通過借助輔助性運動器械進行。
總而言至,健美操運動作為目前而言較為受大眾喜愛的運動形式,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通過將功能性訓練納入健美操運動的訓練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健美操運動員的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彌補傳統訓練方式的不足。因而,相關健美操運動的教練及工作人員應充分意識到功能性訓練的優勢,并不斷進行應用策略創新,從多個角度提高運動員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