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華 無錫市尚賢萬科小學
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一般每隔五年進行一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據此前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青少年學生在速度、柔韌、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中,總體狀況有所改善,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但不可忽視的是:視力問題居高不下,低齡化傾向加劇;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對此國家極為重視和關注,2017年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應盡快扭轉小學生健康滑坡、體質下降的狀況,同時也凸顯了有效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工作的嚴峻性。
本文從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情出發,著重針對影響小學生體質健康的不利因素,從四個方面探索了提升小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改進對策。
在西方國家,體育教育一直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渠道。而我國同樣對基礎體育教育十分重視,近年來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亦如火如荼地進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應以中小學為重點,引導合理膳食,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以期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目前在現實當中,很多體育教師往往很苦惱,雖然自己有一身“本事”,也特別努力地投入工作,但是大多數學生仍是“無動于衷”或“嘻嘻哈哈”,無論是課堂氣氛還是教學效果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很多體育教師仍采用直奔訓練主題的教學模式,沒有從小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特點入手去營造情境化教學氛圍;而且小學生也很難理解運動與健康對于其個人成長的幫助和影響。毫無疑問,興趣是引發運動參與的積極因素,而良好的情境教學不僅會促進學生動力和信心的發展,還有助于吸引學生課堂參與興趣,使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潛移默化地感受運動的樂趣,從而循序漸進地增強個人的體質。為了貫徹落實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體育教師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載體,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情境化教學方式,提供廣泛運動參與的機會。
障礙接力是小學體育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很多學生對此卻并不喜歡。為此可將其改編為“小兵張嘎送情報”這一情境,依托故事本身的感染力,通過設置“小溝”“山坡”“地道”“山洞”等困難主題,讓“張嘎”克服重重路線的考驗,最后完成情報的送達任務。情境化改變之后,學生在實際參與和練習過程中,效果出乎意料,主動性和熱情極為高漲,完全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既鍛煉身體協調能力,又有助于燃燒脂肪,增進體能。
當然情境教學選材需要符合學情特點,切記生搬硬套或形式上的拼湊。而是將作為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做好組織、管理、完善、評價,力爭有的放矢。通過創造步步深入的情境,讓體育課充滿活力,從而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增進參與的主動性,強化身體素質。
小學生受天性使然的驅使,對于游戲有著本能的愛好。體育游戲作為游戲的一種,形式豐富多樣,一般分為趣味型、競爭型、教育型和益智型幾大類別。相比較于枯燥、單調的練習,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體育游戲具有趣味性、多樣易行性和規則性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在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鍛煉,促進學生運動細胞的激活,從而提升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各項身體素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的體驗源于參與和實踐。只有學生在游戲教學中獲得足夠的愉悅體驗,才會對運動產生正確的認知,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添趣味化的元素,加強游戲的創編與整合力度,使學生在快樂鍛煉中逐步提升身體素質。
例如:在快速跑教學訓練中,如果延續60m、100m競賽跑的模式,學生就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抵觸心理。然而耐力、爆發力是人體的必備素養之一,如何既讓學生全力以赴,又能夠身心愉悅,可以開發利用跑跳交替的游戲形式,提高學生的速率、耐力和團隊協作效能力。游戲預先要畫好若干個圓圈,供選手跳繩使用,同時在圈內擺放好跳繩。圓圈之間的間隔要固定好,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小隊,每隊學生從起點出發,快速到達跳繩指定地點,完成規定次數的跳繩,之后返回依次循環,以用時最少的隊伍獲勝。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改進,為了團隊獲得勝利,學生快速跑能力得到了提升,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亦同步發展,身體素質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下得到了有效提升。
當然體育游戲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規則性,并與課程內容有機協調,注意游戲難度和新鮮感的把握。從趣味性和豐富性出發,組織方法要科學得當,避免學生出現負面情緒,同時要加強安全教育,及時排除不良隱患。
小學生身體差異性相對顯著,作為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應該摒棄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熟悉學生的個體情況和區分類別,利用好差異資源為教學服務,既要讓先天素質好的學生能夠吃飽,滿足戰勝欲;還要讓素質稍微弱一些的學生能夠消化了,獲得持久成功的體驗感,從而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分層教學完全對照了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充分關照小學生敏感的自尊心,幫助小學生實現強身健體的目標。
例如:在跳高教學中,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首先可以在前期統計學生的跳高成績,之后根據結果設置不同的高度,讓學生去選擇和挑戰。具體是將學生分成A組(0.7米)、B組(0.9米)、C組(1.1)米、D組(自由調高)四個小組。在這四個不同高度的組中,根據各組學生的不同情況制訂與之對應的教學計劃:對A組同學親身示范、詳細講解、重點指導、一一糾正;對B組進一步的引導和訓練,對C組同學繼續完善動作細節;對D組同學則采取競賽法,激發其內在潛能。分組后的學生雖然成績依然存在差異,但是動作不再變形,組內學生相互學習、競爭氛圍更強,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釋放。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通過分類指導的方式,學生對運動技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和追求,提升了學生的選擇性、課堂歸屬感和學習成就感,保障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進而鍛煉了學生的體質,讓學生都能“滿載而歸”。
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研發能夠豐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要求,其核心在于更加強調一個動態完善的過程。通過開設具有多樣性的體育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深度挖掘學校的獨特性資源,可以形成特色的教學機制,為學生健康發展的提供服務與保障,有助于彌補體育教學條件的不足,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圍繞素材性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中,篩選與學生需求、學校傳統或條件相一致的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基本要素,進行提取、改變、增加、舍棄;將各種內容資源的某些要素通過一定方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新的內容的方法;對原有的教學內容在形式、具體內容及功能等方面進行擴展、補充,使其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
特色課程開發步驟為:立足于教育的觀點;體育素材進行整理;對相關體育素材進行典型性分析;根據不同水平的體育教學目標選擇具體的體育素材內容;根據可行性分析對體育素材進行選擇。
例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基于學校實情,組建了“籃球操”教學研發團隊,開發了“籃球操”等特色課程,體育鍛煉空間更為廣闊,產生了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協同效應,形成區域性的輻射。通過“籃球操”匯報演出,結合別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推廣活動,提升校本課程的影響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為成為學校“花式跳繩”運動成員感到驕傲和自豪。久而久之,在不斷的練習和提升過程中,學生體能、球性和身體協調性都會同步提升,實現了個性化發展目標。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生體質健康既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又關系到國家的興衰與未來。在孩子們接受體育教育的初期階段,要想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深刻認識到基礎階段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理念,認真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依據小學生各年齡段的生理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健身運動處方,合理實施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鍛煉,提升課程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發學生身體運動方面的潛能。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讓學生在積極的體育氛圍下,明晰體育運動對成長的價值和影響。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使其掌握好運動技能的本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健全人格、錘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