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六峰鎮蔣家寺小學
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小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因此,教師要潛心設計教學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精心設計導語。一段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調動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才能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可大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在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凝聚著作者的智慧與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對生活的再加工與再創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學生要想達到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需要教師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有著豐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與情感世界,這些差異性正是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重要資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并不是將文本簡單地進行還原,更為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將學習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為中心,透過文字表面,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從而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色彩的見解與看法。
1.創設教學情景,培養濃厚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對他們提出恰當的閱讀目標要求。如,“課文講了什么事”“課文中最精彩的描寫是哪里”等,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閱讀要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過淺則容易引起學生的浮躁心。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會事半功倍。
2.朗讀默讀結合,掌握正確閱讀方法。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訓練時,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朗讀和默讀相互結合,對于提升語文閱讀能力有重要作用。朗讀是培養良好語感的最佳途徑,朗讀還有利于學生理解字、詞、句、段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和作用,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而默讀要求閱讀速度快,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含義和作者感情進行深入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賞、去記憶,學生慢慢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種語言的運用規律、手法技巧。如,抒情性較強的語言以朗讀為主,敘事性較強的語言可以默讀為主;以欣賞記憶為目的以朗讀為主,以了解內容為目的以默讀為主。此外,學生在閱讀中要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朗讀訓練,圍繞“理解、體會、吸收運用”這三個指導目標進行默讀訓練,從而使學生真正懂閱讀,會閱讀,并從正確閱讀中受益終身。
3.適當鼓勵引導,養成良好閱讀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因此,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廣泛閱讀的習慣。教師要注意適當介紹符合小學生接受水平并能引起他們閱讀興趣的讀物,從而使他們豐富知識,開拓思路,有所收獲。
總之,教師應努力探索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增強學生閱讀的趣味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