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校尉九年制學校;.武威市第十九中學
留守學生對學習普遍沒有興趣,認為學習枯燥乏味。究其原因,這些學生的家長大多雙雙外出打工,家中無人管理,本人缺乏自控力,且從學校到社會都缺少人文關懷。因為這些主客觀原因,使得教師厭教,留守學生厭學的現象發生。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針對農村留守學生的現狀,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任教經驗,談談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留守學生學習興趣,應從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從而使學生體驗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是按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學生會學得枯燥、乏味,導致課堂上相當一部分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而進入夢鄉,或者出現“身在教室,心在外”的現象。這是因為課堂教學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再加上有些學生的基礎較差,聽不懂教學內容造成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學到、看見、摸著有價值的知識。因為形象直觀的事物容易讓學生理解概念,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
比如,在講“相反意義的量時”,教師可以找來溫度計讓學生認識,這樣一是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二是可以教會學生認讀溫度計,三是可以讓學生認識正負數。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定一個參照點,讓學生向前和向后走,向左和向右走,讓他們知道相反意義的量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要用這些量。這樣學生會比較好理解、接受和認同教師的講解,并發現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是生活所需,學有所用。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實際教學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主體,這使得基礎較差的留守學生被邊緣化。因為這些學生聽不太懂教師講的內容,更談不上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長此以往會失去學習興趣。對此,應該讓留守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他們感覺到學習不枯燥、且很有意義。在教學活動中,不應讓學生在教室里搞“熱鬧非凡”,而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有序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樣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究,然后是誘導、巡查、輔導以及參與到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中,交流后師生共同評價、評議。這樣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有事可做,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教師的鼓勵是學生進步的加油站,是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和成人都有不同的“成就需求”,希望獲得成功這種動機就是成就動機。具體地說,就是指個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認為重要和有價值的事,并力求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任何人如果得到他人的肯定與稱贊,都會有成功的心理體驗,干起事來就會更加有勁,留守學生更是如此。
如果教師改變舊的評價觀念,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肯定,學生就會更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當中,給留守兒童一些鼓勵贊揚的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成就感。學生有了成功的心理體驗,學習起來才會更有勁,上課時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才會更高,自然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總之,作為執教留守學生的一線教師,不要吝嗇自己表揚的話語,適時給予留守學生恰當的表揚,相信學生會在我們幾句不經意的表揚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進步。
培養留守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留守學生學習效率,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教師的長期努力。只要在以上幾方面做好了,教學質量肯定會得到提升,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細心去研究、發現、培養留守學生的學習興趣,相信會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