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渭縣文廟街小學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節。閱讀的不完備和閱讀模式的課堂效率不高普遍存在。同時,小學閱讀中,固化的閱讀模式和“標準”的答案會使學生逐漸缺少思維發散能力,尤其是會抑制學生的個性化思考。我們不可否認,小學語文傳統的閱讀方式中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弊端,就是過分相信文本并外化于讀者的閱讀體。在語文文本解讀中,凸顯閱讀教育的方式源遠流長,但缺失的現象卻是隨處可見。文章的意義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設計好的,對于作者而言,這些意義是其創作文章的目的,也是不可置疑的。
小學生閱讀分析中為何會缺乏個性化的思考?筆者認為,原因較為復雜,一方面是由于歷史沿革留下的慣性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實條件的掣肘。中華文化在傳統中就強調“代圣賢立言”,每個朝代的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都會組織文官對前人前賢的書作做出注釋、解釋,甚至翻寫和修訂,實際上統治者掌握了前人前賢書作的解釋權,而這些解釋又是不容置疑的,科舉考試、八股文也由此應運而生。但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造成“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閱讀思維定勢的固化會使人慣于某種格式化,會以自動化的思維行進。閱讀過程中的思維定勢表現為:我們進行個別主題認讀的時候和方法運用上會思考得不全面。就像提到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們就會立刻想到資本主義金錢關系與社會、人們之間的復雜關系;提到《愚公移山》一文,就會謳歌愚公移山的精神;提到魯迅先生創作的《孔乙己》時,就僅僅想要表達對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不滿,難道不應該綜合考慮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的境遇等因素嗎?筆者認為,這樣的閱讀模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前,為了使學生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學會自主閱讀,政府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實現學生“批注式閱讀”。今后一段時間內,“批注式閱讀”會成為教育系統內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一些學者認為“批注式閱讀”能否產生實際的效果,關鍵在于是否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學生的主觀意識是否形成。日本教育家棍田壑一認為,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有六個階段:①較為客觀地認識自我;②理性地看待和評價自己的情感;③了解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④認識到自己的過去;⑤了解自己的潛能,對自己的未來有合理的預期;⑥學會對自己負責,并對自己抱有期待。由此,筆者認為只有將學生與課堂結合,批注式閱讀才會完善教學模式。
“批注式閱讀”模式首先應該樹立學生們閱讀的信心,其次培養“批注式”閱讀能力的提升,要幫助落后學生樹立起自主閱讀的習慣。當下閱讀課堂上,教師就是閱讀的主體,但對于文本文意如何去理解,如何進行鑒賞評價,學生很多由于膽怯不敢說出自己的獨特思考,任憑“記住”老師的結論或閱讀推理。其實在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情況下進行閱讀,學生的學習就是被動的,不合理的?!皼]有自覺積極學生的學習,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閱讀中,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們建立自主閱讀的方法和信心,并且建立師生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批注式閱讀”才會穩步推行。在有效的自我批注閱讀方法下,讓學生樹立批改、畫、記等閱讀的方法。因為閱讀不僅僅帶有鮮明的理想色彩,而且對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及對文本文意的評價有著必然要求。為此,教師應該適當調整改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以學生為導向,把課堂交給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交流方式,參與到學生閱讀中去,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共贏”。
總之,語文閱讀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環節,教師不能代替學生來完成閱讀實踐,而是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并且重視個體閱讀方式和接受能力。把讀、寫、標注的“批注式閱讀”方法引進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閱讀完成對文意理解和思考的真正主人。批注式閱讀過程與實踐是漫長的,但也是課堂所必須的。語文課堂閱讀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學校文化的基礎載體,學校致力于打造批注式閱讀,讓閱讀不再陌生,從而拓展了適合語文閱讀全新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