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特約記者
“21世紀,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實現跨越時空的教育資源共享”。1998年,國家教育部發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描繪了這樣的愿景。
計劃的發布掀起了全國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熱潮。自那時起,從黃羊川職中建設全省第一所網絡示范學校,到天水師范附小教師在全省第一個集資自建計算機教室,再到黑松驛學校開設鄉鎮信息網吧……二十年間,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深刻變革的內生力量,徹底改變了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軌跡,為西部落后地區教育現代化開啟了新篇章。
不論是“明天女教師”“國家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還是“全面改薄項目”;不論是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多媒體計算機教室,還是電子白板發展到三通兩平臺……二十年間,帶著對信息化的渴望,甘肅精心下好“先手棋”,緊抓每一次發展機遇,借助一系列國家信息化項目,走出了一條教育信息化優質高效發展之路。
在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教學點優先,民族地區優先,貧困地區優先!堅持實施這“三個優先”,持續送好貧困地區“雪中炭”,是我省一貫堅持的做法。
大力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幫助全省3142個教學點開齊開足了國家規定課程。大力實施“暢言智能語音教具助力民族地區雙語教學推廣”項目,采購5000套語音教具促進甘南、臨夏等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大力開展“省級同享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項目,以“一校帶多校”“中心校帶教學點”模式,覆蓋教學點近1000個。大力推進“九大精準工程”和平涼市先行先試為重點的示范區建設工作,依托縣區職教中心建設精準扶貧通用培訓平臺,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開展教育精準扶貧訂單培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個個信息化項目的上馬與落實,一次次教育手段的更新與變革,這背后,是甘肅教育人多年來堅持不懈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探索。
據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省教育廳集中利用20億元“全面改薄”項目資金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拿出其中5億元集中建設“班班通”,為8000余所中小學采購4萬余套信息化設備、教學軟件和數字資源;為1600多所學校接通互聯網;為每所學校培訓了至少1名“班班通”技術骨干、2名骨干教師。5年集中建設,讓全省薄弱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全省中小學“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比例均大幅提升至80%左右。至此,利用五年時間,甘肅搶抓政策機遇,集中精力,強基固本,取得了基礎設施短板殲滅戰的全面勝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行各業要切實增強政治擔當和使命擔當,牢固樹立和大力發揚“敢死拼命”的精神,教育引導各級干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
“盯住關鍵處、薄弱點和節骨眼,掃清死角、補齊短板、堅決打贏”,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省份之一的甘肅省,省委省政府面臨時代使命,態度鮮明!承載著2600萬隴原兒女的期待,承載著時代賦予的使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甘肅省教育廳將教育信息化放在推進均衡與公平的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地位。
2019年4月,按照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我省啟動學校聯網攻堅行動,通過對中小學未聯網學校進行全面摸底排查,持續與電信、移動、聯通等基礎運營商深化戰略合作,全力推進全省學校消除傳輸瓶頸。截至2019年9月,全省未聯網中小學數下降到348所,未聯網學校占全省中小學總數比例為2.86%,全省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7.14%,實現歷史新高。
在提高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的同時,持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截至2019年9月,全省中小學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普通教室96528間,92.83%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84.76%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
“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這是2019年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以責任人身份提交的“廳長突破項目”。本著堅持科學理念、服務育人、優質引領、智慧教育、改革探索、統籌保障的六大原則,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工作,力爭到2019年底實現所有中小學(含教學點)全部接入互聯網的目標,這是對教育部、對省委省政府、對全體甘肅人民的莊嚴承諾!
清零目標勝利在望,奮進之筆正將變為美好現實。通過開展學校聯網攻堅行動,實施“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項目,加快構建智慧教育云平臺,探索建設智慧教育示范區;大力實施“網絡扶貧扶智攻堅行動”等一系列措施,我省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公路”延伸到每一所邊遠小學校、偏僻教學點。
以開放坦蕩的胸懷,把教育發展并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格局中,團結全社會各界力量,推廣智能技術應用,賦能教育產業,推進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設,共同助力教育均衡和教育精準扶貧是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上的又一亮點。
經過持續不斷的探索,企業已成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2019年7月,省教育廳與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簽署了第二個五年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向甘南州捐贈了價值4859.3萬元的互聯網教育資源,為甘南教育信息化跨越式發展提供環境條件。據了解,2014~2018年,全省共計鼓勵企業投資建設“班班通”近3萬個,實現“光纖入校”近8000個。
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教育現代化的度量衡,但先進的教育技術、優質的教學資源必須在各種教育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發揮效用。在教育信息化尚未與技術同步的階段,信息化配備與實際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并不少見。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轉變過去“先配裝備,再考慮如何把它們加入固有的教學模式”中的思維方式,讓信息化教育技術真正融入并推動教育教學發展并不容易。面對著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和優質教育資源卻無法充分利用的尷尬,教育信息化素養培訓,成了一線教師的迫切之需。于是,一場以國培、省培為引領,以骨干教師培訓為突破口,以省、市、縣、校四級培訓為主體,以點帶面、全員參與、整體推進的大規模培訓在基層教師渴望擁抱技術、擁抱教育信息化未來的呼聲中全面鋪開。此外,配合“特崗支教”“教師支教”“學生支教”的“輸血三式”,以“3+3”配套“互聯網+”概念的“造血三式”,“造血”與“輸血”并重,大力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累計29萬人次教師從中受益,革命性地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2014年以來,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抓手,甘肅省教育廳啟動了以“甘肅教師學苑”“隴原優秀教師群英館”為主要內容的甘肅省教師人文素養提升工程,多管齊下,圍繞深化應用、融合創新、提高效能,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繼續教育環境和信息化培訓體系,充分彰顯了教育信息化對人才培養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
作為國培、省培的有效補充,“甘肅教師學苑”充分發揮這一全省最大、最活躍的教師培訓平臺優勢,有力推動了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近年來累計培訓教師多達30余萬名,基本實現全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全覆蓋。
2017年,省教育廳啟動的“省級同享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信息化示范項目”,將省級示范高中的優質課程輻射到慶陽市、臨夏州和甘南州的部分高中,率先開展了遠程同步教學試點。2018年,800間遠程同步教室在全省建成,以蘭州實驗小學為代表的眾多優質學校的多媒體錄播教室里,一堂堂精彩的音樂、美術課堂被同步輸送到貧困地區教學點,試點輻射面從兩州一市擴大到23個深度貧困縣。目前,數字化教育資源覆蓋到全省所有邊遠農村教學點。
為了進一步形成讓優質教育資源打破時空,讓貧困地區學生全面互通共享的格局。甘肅省又率先在全國探索“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的新模式,由政府搭臺,將師范類高校與薄弱學校的需求雙向對接,引入高校教育碩士、優秀師范生,以互聯網為支撐,以專題課堂為紐帶,采用實地支教與網絡支教相融合的混合支教新模式,解決農村貧困地區薄弱學校“開不出課、開不好課”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9年9月,全省“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項目已覆蓋25個中心校,輻射帶動95個教學點,涉及5個市州9個縣區31個鄉鎮90個行政村。8所師范院校共選派了60名指導教師和122名優秀師范生,開設美術、體育、音樂、英語、教育技術、學前教育、科普、思想政治等8個科目,已授課1000余學時,支教班級288個,上課學生總數達到26132人次。
一條條光纜、一套套終端,一間間錄播教室,讓知識插上翅膀穿山越嶺,推倒了學校圍墻,“全面同步”“異地同堂”讓民族邊遠地區中小學生從“有學上”“有書讀”到“上好學”“讀好書”的美好期望真切地實現了。從大山深處到城里,一切都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2019年,隨著全省教育精準扶貧和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子女“控輟保學”工作的開展,在教育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甘肅省控輟保學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成為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有力武器。來自一線班級的真實數據,實時監測重點地區學生出勤情況、老師點名情況、學校整體考勤,對癥下藥,因地制宜、確保消除大班額,讓控輟保學不留死角。
這是甘肅省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助推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于2018年10月啟動建設的“甘肅省智慧教育云平臺”采用“平臺+數據+服務”的設計理念,以“互聯網+教育”思維,以“全學段應用、全場景教學、全過程管理、全方位服務”為目標,以智能化、普惠化、個性化的教育大數據服務為導向,全面構建開放互聯的甘肅省智慧教育生態體系。
通過“甘肅省智慧教育云平臺”及“統一用戶管理平臺”的建設,將逐步打破省內各級各類教育信息系統間的數據壁壘,消滅信息孤島,實現各業務系統數據的聚合,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決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從而開辟了新時代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新模式。
據了解,目前,甘肅智慧教育云平臺共包括“1云+1平臺+4中心+1空間”。一期工程整合管理信息系統20個,分析數據成果110多項,提供教育資源1000多萬條,集成各類教育教學應用100多個,制定標準規范14個,基于教育CA大規模應用的統一用戶管理體系,實現了對全省400多萬名學生、40多萬名教師、2.3萬所學校數據的高效管理和4個國家系統和8個省級系統的無縫接入。
2019年7月15日,成功入選甘肅省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好分數閱卷與分析平臺就是典型代表。這一應用支持先閱后掃和網絡閱卷多種形式,通過日常考試測評采集數據進行分析診斷與教學評價,自動生成多維度分析報告。輔助教師利用數據發現教學中的“關鍵”,開展教學研究與質量提升,也幫助學生和家長及時了解學情狀況與變化趨勢,有效練習、減負增效。
從網絡教研起步,向智慧課堂小助手、敏特數學、清睿口語、Nobook虛擬實驗、優教通、輕智課、STEAM創客,優課備授課、數字書法、夢想教室延伸……
數年間,紛至沓來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把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分享到每一間教室,以智慧教育云平臺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不斷推進和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著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信息化正在點亮無數智慧的心燈!
憶往昔歲月崢嶸,看前路風光旖旎。
伴隨著我省教育信息化取得全方位、開創性、超預期的發展成效,全省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普及、更加優質,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辦強教育、辦優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明晰在我們眼前!
一個驚喜催生一種嘗試,一次交流開闊一個眼界,一輪學習提升一層素養,一個實踐催生一種創新……于無聲處,甘肅教育信息化進入了2.0時代。
隨著5G技術和云視訊技術的到來,2018年,教育部正式啟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這是在歷史成就基礎上實現新跨越的內在需求,是順應智能環境下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讓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未來可期的重要決策。
作為新中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國農先生率先在隴原大地上樹立起“電化教育”的旗幟。早在2002年,我省就設立專項經費,成立領導小組、建成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網。2003年我省首批實施“國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早在“十五規劃”時期,甘肅省已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明確列入教育發展規劃。
先知先覺,早謀劃,早發展,這是甘肅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得來的寶貴經驗。在歷史新起點上,面對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任務,甘肅又一次精準把握時代發展方向,站在信息化發展的前沿,堅定不移地將教育信息化作為當前教育頭號工程重點推進。
技術變革日新月異,教育變革則需久久為功。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路徑,需要推出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落實。
為此,甘肅省多措并舉,推動教育信息化再上臺階。通過統籌教育、工信、發改、網信等政府部門,吸納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強化教育信息化2.0建設的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實現多元投入,為教育信息化2.0建設奠定資金基礎;遵循客觀規律,大力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充分展現教育信息化2.0的應有之義。
從過去將知識資源數字化、平面資源立體化,到現在更強調基于互聯網的大資源觀。教育信息化即將要構建的知識圖譜,成為既包括填充學生頭腦,也包括點燃學生智慧的一支火把。這是要實現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滿,而是將一團火點燃的深層次轉變。
要實現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就要實現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就要不斷開發和提供更具智能、更具個性的教育教學資源,實現“人人有空間”;就要打通現有平臺的壁壘構建互聯互通的共享平臺,實現真正的“大資源服務”。
攻堅克難,任重道遠。信息化正在助力甘肅教育均衡走上內涵化、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砥礪前行,未來可期。站在成績之上再創造佳績,加快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讓信息化之光照亮隴原每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