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縣教育局
后進生主要是指學業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不好或者兩者均存在問題的學生。對于后進生的教育管理,歷來是令人十分頭疼的事情,教師要在其中投入巨大的精力,耗費較長的時間,取得的效果往往難以讓人滿意。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是新時代對于教育事業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后進生并非冥頑不化,只要教師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有的放矢,久久為功,就能在后進生轉化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學生個體有差異,但他們被尊重、被信任的需要是相同的,特別是后進生由于學習差、缺點多,自我感覺在別的同學前抬不起頭,其被尊重、被信任的需要更為迫切。因此,在后進生轉化工作中,教師要善于“雪中送炭”,緊緊抓住后進生最為需要、最為迫切的心理需求,對其人格價值、個性特點、情感表現和興趣愛好給予認可和肯定,溫暖他們冰封已久的的心靈冰山。一句溫暖的語言、一個贊賞的表情、一個友好的動作,對于一直飽受冷落的后進生,也許就能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隨之引起思想上的觸動與心靈深處的震撼。
有的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早就予以指出并多次強調,但他屢教不改,同樣的錯誤依然出現。對于教師來說,看見這個孩子就頭疼,想發自內心地去喜歡他更是難上加難;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或者產生自我放縱、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或者疏遠集體、回避教育,甚至在受到教育時產生對立情緒與教師發生激烈沖突。此種情況的發生固然有學生屢教不改、不求上進的問題,但教師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也是后進生轉化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一個班級里“優等生”自然能得到教師更多的關心與關愛,“后進生”因其行為習慣或者學習成績差,等待他們往往是呵斥、白眼。筆者認為,“后進生”內心自卑且敏感,教師要給予他們比其他學生更高多的愛心,讓他們歡快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選擇適當的地點、時機與學生進行溝通,巧妙地分析他們的不足或失敗,激勵他們勇于改正錯誤、自我革新,必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后進生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其先天稟賦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僵化的問題,還有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不良習氣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實際,針對不同的個體掌握他們的“困”之所在,然后有的放矢的給予他們關心和幫助。如筆者曾經帶過的小林同學,因父母雙雙罹患精神疾病,生活起居都由祖父母進行照料,長期缺少父母之愛使他變得離群、孤僻、厭學,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后。針對這一情況,我與小林同學多次談心,鼓勵他要樹立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引導一些性格開朗、品學兼優的學生主動和小林接觸交流,帶動小林盡快融入集體生活,班集體內部成立互助小組,采取互相提點、組內互助的形式幫助小林在學習上取得進步。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林臉上的笑容慢慢多了起來,成績也取得了明顯提高。初中畢業后,小林到一所職業學校學習汽修技術,目前工作穩定,收入可觀,家庭生活面貌也有了較大改善。
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有自己的長處。后進生雖然在學業成績、行為習慣等方面有不足之處,但其在某些方面也具備優勢,如有的是體育健將,在校運會上為集體增光添彩;有的是繪畫能手,在黑板報、宣傳欄前一顯身手;有的是少年歌唱家,在迎新會、藝術節中一展歌喉;有的愛護集體、珍愛榮譽,有的注重團結、幫助同學,有的關心社會、樂于助人等等。作為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一時一事,抓住后進生的“缺憾之處”不放,而是要把目光放宏大些、放長遠些,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后進生的變化,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亮點和具備的潛能進行不斷強化,逐步培養后進生自尊自愛的意識,增強他們改正錯誤、彌補不足、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容易,改掉一個壞習慣更不容易。后進生轉化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筆者認為,后進生轉化過程是呈波浪式演進的,既有高峰,又有低谷,在其發展到某個程度時出現停滯、回潮是正常的,只要發展趨勢總體是向前向好的,就沒必要大驚小怪。這就決定了后進生轉化既有長期性,又有頑固性,既是持久戰,又是攻堅戰。因此,在后進生轉化出現高峰時教師不能大喜過望、盲目樂觀,出現低谷時也不能喪失信心、過分悲觀,要耐得住性子、按得住脾氣,反復做工作,在多次的反復和重復中進行鞏固、強化和提高。對于后進生重復出現的問題不妨寬容些、大度些,再一次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對于后進生取得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即使進步微小也要對其予以稱贊、予以表揚,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進步的快感和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