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小學
小組合作學習“落戶”于小學數學課堂已有多年,雖然取得了不斐的成績,但問題也不少,如合作流于形式、徒有其表或參與度不均衡,學優生“霸占”小組主動權,學困生參與性差,合作時不積極,等等。一言以蔽之,即小組合作學習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有效性,為此,經過有的放矢地研究,筆者認為,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教師在理念上對合作學習膚淺化的理解和實踐中下意識的“領導”行為,是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表面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教師要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切實用合作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將自己擺在“組織者、探究伙伴、交往對象”的位置上,認清自己的定位并適時發揮應有的作用。如,在教學“5的加減法”時,因為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進行5以內加減法的計算,但他們對“得數5”是怎樣算出來的卻說不明白,因此,教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差不多都知道有5只松鼠,那么,你是怎樣得出5的?”讓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后再回答。
生1:老師,我們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圖數數,這邊有三只松鼠,那邊有兩只松鼠,1、2、3、4、5,就是五只松鼠了;還有一種方法是分成兩組,5可以分成3和2,3+2=5就得出了5只松鼠。
生2:老師,我們也用了兩種方法,第一種也是數數,是把手伸出來,從3往后數,4、5,所以有5只松鼠;第二種也是分組。
最后將每個小組匯報的成果匯總到一起,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就能得出三種算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提出一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剩下的都是學生在小組中主動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得出結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自己進行獨立的、充分的思考,只有學生真正去思考了,才能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才能深入地參與小組合作,才能對討論結果和學習過程體會深刻,而不是當“應聲蟲”。因此,教師一定要仔細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給學生創造思考機會,留足思考時間。還是以“5的加減法”為例,小組討論“3+2=5,為什么等于5呢?”經過討論,學生們得到了三種算法:數數、分組、從3往后數。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充分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敢于發言,在相互啟發中完成交流過程,既讓學生變得大膽,又能聽取他人意見,增強表達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討論是核心環節,也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關鍵步驟,所以必須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在實踐中得到升華。千萬不能為了趕進度,讓學生簡單地探討兩句,走走過場,形成課堂的“虛假繁榮”。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為了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可以在小組中實踐操作并探討轉化過程。首先讓學生們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拿出來,自己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獨立思考:自己折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有哪些聯系?然后進行組內討論,經過充足的探討、交流,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更為深刻,創新性想法也頻頻出現。
小學生年齡不大,學習時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因此,在合作學習中,一是要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反饋學習過程,在展示自己和傾聽他人的結合中內化知識,以“三角形面積”為例,當小組討論完成后,就讓小組發言人總結本組是怎樣推導三角形面積的,有幾種方法、哪些思路以及遇到哪些問題,與老師和其他組學生進行交流,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對三角形面積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二是要及時評價,讓學生得到肯定,學習動力會更強勁。在評價主體上,不僅要有教師,還要讓學生自評或互評,有些內容還可以讓家長參與,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關注結果,還要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形式上,要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開展整體性評價;在評價語言上,要以激勵性、表揚性評價為主,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教師要認真鉆研,結合實際,不斷創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從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