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蘊 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
小學生普遍愛玩,學校開展各項活動時,教師通常會指導小學生完成多樣的游戲,在這個期間,小學生之間會產生充分的互動,他們會打招呼來認識彼此并進行其他溝通。但是,學校在校內課后服務實踐中雖然會采用游戲的形式,但仍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游戲化課后服務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了當前學校課后服務游戲開展的現狀,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優化路徑,以期小學生愉快的度過校內課后服務。
為了解決“課后三點半”學生無人看護問題,同時提升基礎教育的服務能力,教育部在 2017 年頒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在游戲化課程的指導下進行校內課后服務,可以有效解決學生課后枯燥煩悶的困境,值得推薦。游戲化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起小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增強他們的溝通意識,通過適當的游戲材料,促進小學生進行多種身體活動,提高他們的協調性,通過游戲化探索讓小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處于小學生階段時,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且十分好動?;诖?,校內課后服務老師在選擇和設計游戲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游戲所體現的內容和精神符合道德標準,還應該讓小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相關的歷史、習俗等知識。一般而言,良好的游戲化課后服務,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老師進行積極引導和指導,從而讓小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鍛煉小學生的身心,讓他們對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和勇氣,確保小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開展適當的游戲,能夠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增加他們的知識面。進行游戲期間,學生會接觸到特定的游戲材料,他們在整理和擺弄這些材料的同時,會增加他們對物體的直觀認識,有利于他們了解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游戲過程中,學生會和同伴以及老師進行交流和互動,如此一來,就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一般情況下,游戲會和真實生活產生關聯,因此,通過游戲可以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學校游戲多是運動類型的游戲,在每天的游戲過程中,小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得到不斷加強,他們的體質也會提高,與此同時,非常有利于他們的身體發育生長,不易于生病,為小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提供保障。游戲期間,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和各個關節等都得到了鍛煉,從而使他們的身體在整體上更加靈活,跑跳時候可以保持良好的身體平衡,對增強小學生體質有著積極作用。
學校的游戲種類不一而足,并且擁有很高的趣味性。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學生的天性可以充分發揮出來,他們往往會把身心全部投入在游戲當中,所以,通過游戲可以讓學生的情緒得以釋放和表達。游戲期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應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膽量,讓他們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圓滿達到游戲要求。如此一來,可以達到鍛煉學生情緒的目的。
在進行游戲期間,通常需要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及相互之間充分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展開非正式的溝通交往,從而增加他們進行溝通的機會,提高他們之間進行互動的主動性。在游戲時,應該始終讓學生處于中心位置,教師只需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的互動有序展開,在共同的目標下,促進學生的協作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改掉自私的毛病,促進他們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
之所以在校內課后服務中采取游戲的方式,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他們的身體素質更加協調,提升學生協作能力。但是,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的實施期間,大部分老師對游戲化校內課后服務的認識不足,他們普遍認為游戲和玩是一回事,將注意力放在了學生的安全上面。在此觀念下,導致老師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中指導不足,使得學生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過程中缺少指導,學生游戲開展過程混亂,游戲在校內課后服務的價值無法發揮。
開展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期間,學生應是參與主體,老師的職責為引導和指導。但是在大量的游戲過程中,許多老師都未能確保小學生的主體位置,老師過多干涉小學生的游戲過程,不再只是單純的引導小學生進行游戲,而是全程進行指導,使得小學生的自主性下降,無法達到通過游戲來鍛煉小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的目的。更有甚者,個別老師缺少耐心,會在游戲開展過程中強行暫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老師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根本無心和小學生展開有效的互動,只是草草的把游戲規則向小學生進行介紹,完全不在乎小學生是否真的明白游戲規則,導致小學生游戲體驗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當下的校內課后服務中,可以把小學生分為低年級(1-2年級)、中年級(3-4年級)、高年級(5-6)年級三個階段。這就要求開展游戲時必須結合小學生所處的階段,每個階段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具有差異性,只有按照不同階段設置游戲才能達到應有的積極作用。舉例來看,在1-2年級的學生年齡往往在8歲左右,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屬于認識自我的關鍵階段,教師在設置游戲種類時,必須確保小學生可以理解游戲規則。如果設置不合理,就會導致小學生無法獲得愉快的游戲體驗,也不利于鍛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
小學生在校內課后服務的游戲中擁有強烈的表現欲,學生會比在家里的表現好出許多。基于此,校內課后服務游戲開展時,老師應該圍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設置游戲的規則,開展多樣化游戲,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能力,提高他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鼓勵他們在游戲中進行協作和溝通,從而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期間,老師應該做好引導的角色,除此之外,老師還應該重視每個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順利完成游戲。在平日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活動中,老師應關注每一名小學生,仔細去觀察他們的興趣愛好,從而具有針對性的開發他們的潛能。創設愉快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氛圍,讓學生們可以積極遵守游戲規則,從而達到游戲鍛煉他們身心的目的。
在開展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時,老師應該注意不能把游戲當作強制性的活動,更不能按照自身的喜好和經驗去判斷學生情況。需站在學生的角度,所有的游戲活動都應該以學生自主進行為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游戲體驗。為了確保校內課后服務游戲的順利開展,教師應該全面觀察小學生身心特點,積極主動和他們進行互動,為他們解決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游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老師都應該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時的進行引導和指導,確保學生能夠發揮自主的溝通和互動。游戲開始之前,老師應該耐心的為學生介紹游戲規則和注意事項,鼓勵他們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提問,老師應該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游戲中盡情的探索,保護他們的天性,為他們的成長護航。
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的設置過程中,應該始終圍繞學生發展的身心特點來進行。老師應該明白,設置游戲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在設置游戲種類和環節時,必須要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根據小、中、高各個年級階段差異化設置游戲難度,根據學生的參與能力、認知能力、協作能力規范游戲規則,以最大程度提升學生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中的參與感。例如,大部分低年級的學生年齡都在8歲左右,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感,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模仿力很強,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游戲的設置應該以20分鐘為一個階段,避免時間過長降低學生參與性。教師在設置游戲種類的過程中,應該緊密結合各個年年級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最終確定游戲的種類和流程。為提高學生參加游戲的積極性,老師應該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游戲內容,并配合相應的游戲材料和游戲設施。
學生在參加校內課后服務游戲的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協調性和理解能力并不一致,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表現。作為一名合格的校內課后服務指導老師,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名學生,鼓勵他們進行積極參與、互相學習,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課后服務游戲環境,認可每一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當學生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過程中遇到難題或不理解的環節時,老師應該在第一時間進行耐心的解答,對小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他們探索世界。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積極評價,肯定優點,積極鼓勵。長此以往,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在良好的校內課后服務游戲中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在校內課后服務中參考游戲化課程的方式開展游戲活動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后空間,帶走學生一天學習的疲倦,又能在校內課后服務的游戲中鍛煉身體,是一舉多得的事。但是在校內課后服務游戲開展中存在較多問題,需要引起學校和校內課后服務老師的重視。在開展校內課后服務游戲期間,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積極引導,鼓勵學生進行探索,鍛煉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