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中心學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一直都是個難點。小學生年齡小、閱歷少,視野不夠開闊,缺乏知識積累,加上接觸作文的時間不長,寫起作文來難免存有畏懼心理,就像是遇到攔路虎一樣,一提到作文,就會愁眉不展。信息技術的運用給這個難題的解決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小學生寫起作文普遍感到困難,常有“無事可寫”“無話可說”之感,如果寫前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觀察固然好,但這卻是很不現實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投影、課件、視頻等現代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直觀形象的寫前指導。例如在指導小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時,當學生觀察了小貓后,筆者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語:“其實,在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并在白板上觸摸,屏幕上依次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興奮地說:“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筆者緊接著問:“你想不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喜歡的小動物?”學生們異口同聲:“想!”他們的表現欲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筆者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圖文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聚焦在多彩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再讓學生同桌互相描述,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在寫看圖作文《小熊找朋友》時,可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觀看視頻,小熊與山羊、老牛之間的對話及其表情和動作,他們可以直觀形象地感受,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又能促使其形象地寫出來。還可以先欣賞范文,然后讓學生通過模仿修改、互相傳閱等形式,使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寫作素材,讓“巧婦”常為“有米之炊”。
《毛詩序》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習作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情感是習作的原動力,沒有激情,寫出的習作必然平淡無奇、枯燥乏味。信息技術與寫作教學整合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多媒體網絡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和沖動。有了創作激情,就需要進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構思。構思雖然是一種個人內省的心智活動,但是可以通過組織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激發彼此的思維火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寫《美麗的秋季》時,筆者讓學生說“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學生說不出,于是,筆者播放了一段有關秋天的視頻: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有果園、有田野、有莊稼……看完視頻,學生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說:“我到果園里去尋找秋天,我發現了黃澄澄的梨,我認為秋天是黃色的。”“我來到了田野,我發現了紅紅的辣椒,我認為秋天是紅色的。”“我到果園里尋找秋天,我發現了紫色的葡萄,我認為秋天是紫色的。”……緊接著筆者說:“我們大家發現秋天有這么多顏色,秋天是五顏六色的。”其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在議與說中開闊了思路。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指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當學生回歸生活,熱愛生活,對生活“移情別戀”,他們的作文肯定充滿了感情。
評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是指導、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以不斷提高作文質量。把評改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教師在多年的作文教學改革和探索中形成的共識。其間,相繼涌現出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改、小組互改及師生綜合改等評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畢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于是,筆者將作文呈現方式由紙上轉到電教媒體上,由針對個人轉向面對集體,師生共改,集思廣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習作質量。具體做法是: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瀏覽,并按訓練重點和作文要求,選擇反映共性問題的好、中、差作文數篇,用希沃白板5投影在屏幕上,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對于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或教師示范改,或師生評議作者改,或學生多人“接力”改等,雖均為口頭評改,但卻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無論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處,還是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均能做到視聽結合,集體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