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西街小學
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尤其以文學作品、美術作品中應用最為廣泛,極具中國美學特征。所謂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恰到好處地運用“留白”藝術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該留著不講完,不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學生思維的‘引爆器’,馬上就會在學生的思維中出現問題?!边@里的“留著不講完的東西”就是留白。因此,教師在講解一篇新的課文時,不能只是一味地將課文中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可就課文中的重難點提出問題,或者直接由學生發問,鼓勵學生勇于說出自己的疑惑與理解,在課堂上積極討論,這樣一來,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獨立思考與相互合作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學會自主掌控整個學習過程與方向。例如,在講解《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教師在開篇就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認為魚鉤是怎樣的?與它相關的可能有哪些人?”讓學生積極回答,迅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隨后呈現描寫老班長外貌的語句,讓學生初步感受英雄形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課文題目《金色的魚鉤》寫在黑板上,學生會產生疑問:“老班長與金色的魚鉤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說是金色的魚鉤呢?”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產生了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翻開教材,帶著自己的疑惑認真瀏覽一遍課文,想一想:老班長與金色的魚鉤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說是金色的魚鉤?諸多的疑問,會充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他們會仔細地閱讀課文,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語文課文中,常有作者為了含蓄地表達,往往不將句子寫完整,而是在句子后面加以省略號,讓讀者有想象的空間,此為語句留白。這種留白表達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語句留白,引導學生仔細閱讀上下文,就作者省略處想要表達的意思展開充分討論、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也可以通過此過程,了解這些小“哈姆雷特”的思維及閱讀方式。此外,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主角”:“假如你是文中的文人公,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其有興趣繼續學習下去,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消除心中的疑惑。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發散思維,自由想象,這樣更能讓學生在上課期間除了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外,還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仍以《金色的魚鉤》為例,課文中寫道:當小梁看到老班長吃魚骨這一幕時,“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句話后面還有什么符號?小梁省略了什么話沒有說出來,你能補充說出來嗎?如果你是小梁,你會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體會文中人物小梁此時內心的驚、憂、感動等情緒,進一步理解老班長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竭盡全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愿忍饑挨餓的高尚品質。
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注重充分運用留白藝術,巧妙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他們通過發現問題、動手操作、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多種探究性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實現知識獲得與能力提升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時,針對課文的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是金色的魚鉤?魚鉤上已經生滿了銹,可為什么還會‘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呢?”這個問題與課文的主題緊密相關,可加深學生對課文人物的印象,進而促使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探索。這樣的留白設計,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加深對單元主題“英雄”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運用留白藝術,努力優化教學,巧妙設計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應當通過有效的留白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