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西特殊教育學校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臨一個認識自我、認識環境,調整自我、適應環境的問題。聾生由于聽力原因,出現感知上的缺陷,在人生態度、道德行為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歷史教科書內容廣博,德育資源豐富,在特教學校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滲透德育,把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品德培養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促進其不斷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聾生由于身體的缺陷,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都比較溺愛,其在家里往往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導致其懶惰、不思進取思想的形成。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利用課堂活動,挖掘利用德育資源,對他們的不良思想進行糾正。如,在“兩漢的科技與文化”中講到歷史巨著《史記》時,筆者重點強調,司馬遷雖然慘遭腐刑,但他意志堅定,歷經19年,最終完成了這部巨著。在講授”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時,介紹了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故事。李時珍不畏艱險,翻山越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嘗草藥,以了解藥效,經過27年的努力,最終完成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司馬遷和李時珍的奮斗史充分說明,即使身體有缺陷,但只要我們設定奮斗目標,不斷努力,堅持不懈,就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取得一定的成就。從學生驚訝的神色中,傳達出他們已經被感動、被震撼的情緒。這就達到了品德培養的目的。
聾生在進入中年級后,一般對是非、好壞、美丑、真假具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然而他們的判斷往往較為主觀,缺乏分析的準確性,難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這就需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如,在講授“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節時,筆者對文天祥的事跡進行重點介紹,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與賣國求榮的秦檜作比較,讓學生進行評判,孰是孰非,孰美孰丑,顯而易見。學生對文天祥都豎起了大拇指,對秦檜則立起了小指,對“愛國”觀念、大是大非觀念有了明確認識,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聾生進入初中階段,由于青春期發育,身心發生劇烈的變化,造成他們情緒激蕩、不穩,容易沖動,走極端,加上理智的不成熟,使得青春期聾生情感控制力及情緒調節能力都比較差,主要表現在他們有時組織性、紀律性較差。因此,要時時刻刻對他們進行組織性和紀律性的培養。如,在講授“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時,筆者給學生介紹了有關岳飛抗金的歷史故事,重點強調了南宋將領岳飛的軍隊“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組織性紀律性很強,因而其戰斗力強,金軍很懼怕岳飛的軍隊,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可見嚴明的組織性紀律性是岳家軍制勝的法寶。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無論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集體,只有嚴格要求,紀律嚴明,才能發揮出強大的能量。作為學生,要樹立積極的心態,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嚴于律己,遵紀守法,發揮自身長處,以健康、快樂的心態投入學習、生活,方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盡管聾生的身體有缺陷,但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夢想。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實現自己夢想建立在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對社會發展盡責上來,可利用歷史人物典故等幫助聾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在講授“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中有關“電的應用”時,筆者對愛迪生的人生歷程予以詳細介紹。讓學生知道,擁有眾多發明專利、被媒體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愛迪生,也是一個聾人。少年時,愛迪生因某種原因而導致耳聾,但他沒有消沉,而是通過努力,為人類貢獻了2000余項發明,專利數累計超過1500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在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的人生歷程也進行了講述。羅斯福小時候,因為患病而瘸腿,牙齒參差不齊且突出。但羅斯福沒有因身體缺陷而消沉,而是在意識到自我缺陷時,正確地評價自己,與命運進行了抗爭,最終通過努力,成為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以此教育學生,只要我們消除自卑感,樹立信心和遠大理想,確立人生目標,雖然成不了愛迪生、羅斯福,但最終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