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丹縣東街小學
智慧課堂的構建與應用是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只有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達到深度融合,才能輕松構建智慧課堂。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機整合,打造智慧課堂呢?
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能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圖文并茂地呈現出來,引發學生興趣,激活課堂教學。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由于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只能靠學生在頭腦中想象,而學生的想象需要借助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學生從未涉及過,能想象出來嗎?為此,筆者搜集了圓明園的有關資料,制成課件,學生通過畫面,目睹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然后,播放了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片段,當學生看到英法聯軍搶、奪、燒、殺時,感受到了他們的貪婪、野蠻。這樣,教師不必再辛苦地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生早已義憤填膺,并各抒己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傳統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朗讀訓練,解決了老師費時費力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大問題。如執教《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一課時,上課伊始,筆者激情導入: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都在呼喚和平,可是現實的世界和平嗎?然后,播放相關課件,引導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和無情,體驗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當看到戰爭后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學生們無比震驚;當看到戰爭后孩子們遍體鱗傷、流離失所,學生們無比憤怒。最后,讓學生伴著音樂朗讀課文詩句。學生有了情感的積淀,自然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不必教師吃力地指導,賣力地范讀。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想幾種可能性。如,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我讓學生說出課文中描寫的哪些景物讓人一聽就知道是鄉下。學生找出景物后,我播放課件,展示“瓜藤、芍藥、筍”等。接著,把鄉下風光的視頻資料和其他相關內容按照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類型進行分類,并以一定的鏈接方式制作成課堂教學網頁。然后,讓學生在這些景物名詞前加上一些表示顏色或形狀的詞,并加上動詞連起來讀,感受畫面的美。最后,引導學生,這么多景物擱在一塊兒,咱們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學生答:瓜果飄香。這樣,使抽象的文字直觀化,既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是對文章內容的一種“梳理”。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發展思維與發展語言是統一的。在語言表達訓練中,教師可借助課件創設情境,在引導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復述課文、編故事、想象說話等多種訓練方式,啟發學生動腦,合理想象,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4.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信息技術可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幾乎所有方面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予以輔助,如,片段寫作能力的訓練,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動的視頻,讓學生充分感知后,即興寫作。對于寫得好的,通過實物平臺馬上投在大屏幕上,這樣便于點評,真實直觀。又如,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辦刊,既做編輯,又做作者;既做設計師,又做美術師。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調查采訪,既要設計、發放問卷,又要統計數據,還要撰寫報告;既要自己努力,還要交流合作。其間,他們的能力會提高。
要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的整合,能使教學內容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那種缺乏時代氣息,脫離現實生活的弊端,“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難題迎刃而解。
信息技術進入語文課堂,不僅能使師生更好地利用課程資源,還為改革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合作學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條件。新型課堂結構不再是教師主宰課堂,教師不再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教師由“講師”變成“導師”,成為學生在線學習的合作伙伴和指導者。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人機互動式合作、師生引導式合作,這使得合作學習不再是空洞的口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借助課件開展合作學習,使得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這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新型課堂結構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