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雙
(成都市外國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1700)
2016年的暑假過后,伴隨著酷熱,我們班級迎來了初三,這是同學們奮斗中考的最為關鍵的一年。周同學,男,13歲,父母離異,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在超市上班,每天很晚才能回家,爺爺奶奶年邁疏于對他的管理,孩子身上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從最開始的上學經常遲到、亂做作業、行為習慣差到現在的在課堂上經常違反紀律,影響老師正常教學,給其他同學講話,傳小紙條,弄女同學頭發、迷戀游戲等等不良行為,給班上的其他同學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老師在教育時口頭答應要改正錯誤,但沒有實際行動,繼續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開始覺得讀書無用,出現厭學,棄學的念頭,想盡早出去打工賺錢。
初中階段對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分水嶺,這個時候我關注的不只是同學們成績的變化,文理科男生女生偏科的現象,作為班主任的我關注更多的是他們在心理,生理,行為習慣以及性格的養成等人格方面的變化。這一階段非常重要,分化好了對同學們來說終身受益,沒分化好,有可能就會誤入歧途,作為教師,作為班主任,我想我有責任對我的孩子們進行教育,引導,給他們幫助,我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責任,也是國家的使命!
剛開學不久,我就把周同學納入了我的重點關注對象,開學兩周他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到學校上課沒有幾天,每次我給他的家長打電話,家長都說“我也管不了他,他不想來上學,我也沒有辦法,希望我能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這樣的話語來答復我,剛開始聽到這樣的話說實話我也很無賴,我不知道如果一個孩子連作為父母的你都不能管教,我該怎么做?我教育他會聽嗎?他能變好嗎?這些問題開始在我的腦海里閃現。我給了他機會,在家玩了幾天的他來了學校,趁這個時機,我找到他談話,一開始他都表現得很不應該的樣子,說自己錯了,并保證不會再犯,經過耐心的教育我看他有改過之心就讓他回到班上繼續學習了。
我時常在教室后面觀察他的變化情況,了解到了很多之前不清楚的情況,他們是離異家庭,爸爸常年不管他,媽媽為了掙錢養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溝通交流很少,現在處于青春期的他很容易情緒波動,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特別是網絡游戲。找到了癥結我先從家長下手,跟他說讓他一定要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不光是學習,還有他心里想的什么,他更多的覺得缺少一種父母的“愛”和關心;然后我又跟周同學聊了很多,分析他的心里想法,舉例現身說法,說前途,談理想,看未來,最后,孩子在我面前流下了痛哭的淚水,哭的稀里嘩啦,這絕對是真實的哭,傷心的淚水,悔恨的淚水,我想這次我找到了他的“癥結”,我抓住這一時候讓其他老師和家長一起鼓勵他,我們相信他一定能夠變“好”,我們對他有信心。
從此以后,他真的變了,沒有再曠過課,雖然還是不太愛說話,但是學習刻苦了,作業也認真做,按時交,不會擾亂課堂紀律,也不會去打游戲,玩手機了,后面我也找他談過很多次話,但這時從他眼睛里透露出來的是:“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才能改變他的前途”,也許是他重新認識了自我,也許是他看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也許是他真的“改變”了!
這個真實的案例雖然看起來比較繁瑣,但確實現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反映更多的是因為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懷,陪伴(特別是離異家庭)導致孩子的性格在青春期這個關鍵時期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難以溝通,但容易受外界新鮮刺激事物的影響(網絡,手機聊天),最終形成學生在家里與家長對立,不愿聽父母的嘮叨,在學校無心學習,厭學、棄學的結果。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直面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正確看待他們心里、思想的變化,做好他們的思想引導,因為他們還年輕,他們是受教育者,他們人生經歷的太少,但可塑性很強,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關注他們。
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思想、心理、情感的變化不容忽視,作為班主任老師,應該做好他們人生的導師,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路。
3.1 加強思想教育。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誠信教育,分辯是非,傳遞正能量;重視和開展品德心理形成過程的認知輔導,運用德育環境化教育模式,以學校德育活動為環境載體,以社會規范和學校行為規范為主要目標,以自我教育為主要手段,開展各種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的認知自己.這樣的人生體驗能夠讓學生提高判斷能力,明辨是非,逐步接受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和思想引導。
3.2 加強心理輔導。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基礎上通過心理溝通進行矯正,讓學生接受自己,感受到你的真誠,你是真心實意為他好,讓他在情緒上有快樂體驗,在笑聲中反思自我,在感受到成功和進步中激勵自我,感悟自我價值。
3.3 做好家長工作。學生學習的壓力往往很大一部分來自家庭,這種壓力已成為學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長因為面子觀念重,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對比,只看重分數,不注重孩子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壓力。由于父母忙著工作,很少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更多的是過問分數,分數考得差就是一頓罵,缺乏與孩子的交流溝通,班主任老師可以借家長會的時機給家長溝通利弊;因此學校與家長保持聯系,建立家校合作,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得以培養就成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