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杰 開封市衛生學校
太極拳發展到今天,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以及養生觀念,使人們理解的自然和人體所包含規律更加豐富;其倡導廣大練習者尊師重道,練習太極拳要存尊敬之心、不能狂妄自大,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更多的人。中職學校開設太極拳對提升中職學生健康理念、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以及建設人類文明共同體等方面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實現太極拳在中職學校中的有效應用,需要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教材。第一,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拳理進行解釋,以此激發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方便學生進行領悟;第二,需要對太極拳教學的技術體系進行完善,將其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等多個技術難度,配上相應的教材以層層遞進、從易到難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太極拳的理解掌握程度;第三,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為保證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其中的內容,可以搭配一些簡單的視頻文件,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同時,與一般的體育項目相比,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講究“內外兼修”,既要重視學生的動作練習,也要對學生在動作練習的過程是否“心靜”和“氣順”,使太極拳具有的修養身心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由于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太極拳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講師和太極拳大師對其進行指導,并不斷優化太極拳的教學內容,使太極拳的教學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所謂太極拳名師,筆者認為應具備“一懂”“一有”“三會”。“一懂”:即懂拳理。要用太極拳的理論和方法去指導自己和練習者的訓練,如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既不能理解為完全不用力,更不能用肌肉的蠻力,而是在意識的支配下,使全身節節貫串的內勁等。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有”:就是有方法。有指導練習者訓練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會”:一會講:即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在懂拳理的基礎上,要能講出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練習者明白,并能心領神會。二會做:在不方便用語言表述的情況下,會用身體做出來,讓練習者看或在身體上通過觸覺感受,如沉肩墜肘,松腰落胯等。三會用:王宗岳在《十三勢歌》中雖已指出練拳習武的真實目的。但我們也不能否定其具有極強的技擊功能。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當年被稱為楊無敵,足以證明太極拳的技擊功能。會用是建立在有真功夫,有實戰的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能將太極技擊功效在適當的時候使用出來。
正如一句太極拳的順口溜“明拳理,要實際,空談身無非太極”。以上是判斷一個傳統太極拳拳師,是否是名師的重要標準。中職太極拳教學,通過多年的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家對“申遺成功”后,要求傳播、傳承和發展的傳統太極拳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師資方面,因為目前許多中職太極拳教師,大多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民間傳統的太極拳教學,更談不上練習和教授真正意義的傳統太極拳了。
因此,中職太極拳教學急需一批真正練習和掌握傳統太極拳的老師。筆者認為方法有兩種,一是由相關部門組織現有中職太極拳老師參加真正傳統太極拳培訓,向社會上的傳統太極拳名師學習,達到一定的水準;二是開門辦學,打破常規,摒棄唯學歷、職稱、資歷、年齡等壁壘,大膽聘請校內外尤其社會上的傳統太極拳名師,進入中職課堂、或成立“傳統名師工作室”,并給予相應的精神和物質待遇,可以從拳館教練、各門派嫡系傳人、國內外大型競技推手比賽的佼佼者以及符合名師條件的太極拳習練者等中挑選。這方面,過去有很好的案例,民國時期的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在負責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期間,力排眾議,聘請農民出身、只讀了半年私塾的民間畫師齊白石先生為教授,為當時藝術學院的中職生上課,一直被傳為佳話。
中職太極拳課教學,主要是以學習24式太極拳套路為主,學生感覺單調無味,學習太極拳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是為了完成而被動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更談不上對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筆者認為,應該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要一開始就教套路動作,筆者多年教太極拳經驗是,前幾節課要通過讓學生體驗太極拳的“推不動、推不倒、抱不起”等太極松功,或觀看傳統推手及競技比賽,或觀看老拳師的動作視頻,講解太極名家的名人軼事,適當引入推手、散手等具有攻防轉換,競技比賽等競爭意識的教學形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對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太極拳有一定的敬畏感,進而產生使命感,老師再因勢利導,講述傳統太極拳與表演和競技太極拳的區別。然后再教一些提高太極拳內功的方法,比如樁功、定式、貓步等,最后教套路動作,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武術非常重視武德教育,要求徒弟尊師重道,嚴守門規,有一定的入門條件和拜師儀式,尤其要求學成后不恃強凌弱,不爭強好勝,不惹是生非等。現代社會,尤其在中職教傳統武術課,絕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拿到學分,也沒有真心想學,所以也談不上對武德的要求。太極拳申遺成功后,中職太極拳教學要從傳統武術的武德開始,重視對學生的武德教育,將武德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并使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教育聯系起來,結合國內外的形勢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加強課堂思政教育,培養符合國家需要的有文化、有技能、有德行的高素質人才。因為太極文化本身就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復興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太極拳教學必須加強傳統武德的教育。筆者無論在太極拳教學,還是在對校“武術協會”和“武術隊”的指導中,始終貫徹對學生的武德教育,國家教育強調中職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尤其近年來國家加強課堂思政教育,也就是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我們培養的中職生不但要有知識、懂技能,更要有為振興中華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德是首要的,他是方向,更是目的,德行過關了,將來就會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傳統武術對武德的重視,也是強調培養對本門派、對社會及國家有益的人才,與國家培養中職生的目的是一致的。
太極拳的手法與步法相對長拳比較多變,如僅手法就包括推掌、抱掌、分掌、云手、按、擠與樓等,這些動作變化多,相對困難,如果初學者肢體不協調,那么很容易會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因此,中職學校體育老師需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例如,體育老師可以運用分解教學法,根據動作技術的結構特點,可以把一個較為復雜的動作分解為幾個碎片化的動作,分別教會學生練習,動作分解練完以后,就可以練習整體動作了。課堂上,老師可以播放比較舒緩的音樂,老師在動作口令和伴隨音樂感染的提示下,使學生更加有效的練習太極拳技術和套路,既活躍了太極拳教學的氛圍,又可以使學生情緒放松。再如,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信息豐富和生動形象的優勢,讓學生反復觀看播放太極拳技術動作的視頻和學生的課間練習的錄像,教會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學生可以第一時間改正錯誤的技術動作,快速有效掌握技術的重點難點。
中職學校體育老師可以教會學生太極拳理論和技術,使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得到提高,而學生想要感知更多的體會,此時就需要學生多練習太極拳才能感悟到。因此,學生需要注重自我練習,并在長年累月的練習中體會太極拳的真諦,使終身體育的觀念得到加強。例如太極拳注重氣勢,講究由內而外,動作要求柔軟輕松、以柔化剛,所以學生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用意識去充分想象技術動作,仔細體會“用意不用力”的精神,實現用意中動作和意識的相互融合,做到進退自如。比如,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非常注意養生,也更加注意呼吸的節奏,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的練習的過程中,注意呼吸的技巧,注意動作與呼吸的配合。
筆者認為社會發展到21世紀,適逢我國改革創新的新時代,相信相關部門和中職領導能趁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東風,率先在中職太極拳教學、師資培養和引進名師方面銳意創新,助推中職太極拳教學改革,為傳統太極拳在中職的傳承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更希望個別中職能先試先行,走在其它中職的前面,在全省乃至在全國樹立典范,助推中職太極拳教學改革和培養目標的改變,真正為申遺成功后的太極拳發展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太極拳在中職學校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應該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目的。教師不斷提高自我技能,為學生營造更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正確的武術心態,傳承中華武術文化。可更多地組織一些相關的競賽,提高學生對太極拳的認知,達到教育事業與人才培養的共贏。